采集
夏、秋采摘即将开放的花序,晒干。
药材形状
干燥头状花序呈扁球形,有时散落,直径8~15毫米(线叶旋复花较小,4~10毫米)。
底部有4层(线叶旋复花3层)浅灰绿色、膜质的总苞片,有时残留花梗。
外缘1层舌状花,黄色,长约1厘米,先端3齿裂,多卷曲;中央管状花密集,花冠5齿裂,子房顶端有多数白色冠毛,长约5毫米(线叶旋复花长约3毫米),质柔软,手捻易散。
气微弱,味微苦咸。以朵大、金黄色、有白绒毛,无枝梗者为佳。
主产河南、江苏、河北,浙江、安徽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除上述品种外,在部分地区尚有将旋复花属其它种植物的头状花序作旋复花用,如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用的是齿叶旋复花,其干燥花序略呈球形,直径7~12毫米。
总苞灰绿色,被白色茸毛。
舌状花1层,黄色或淡棕色,有时脱落;管状花密集中央,子房上的冠毛多数退化,留下鳞片状残迹,质硬。
云南、贵州有些地区用的是水朝阳花(参见水朝阳条),其干燥花序的直径8~14毫米。
子房上的冠毛15~20条,长约3毫米。
湖北、贵州有些地区用的是湖北朝阳花,其干燥花序略呈半球形,不易散落,直径1~2厘米。
总苞黄绿色或绿色,被白色短毛。
舌状花1层,细长,长可达2厘米,黄色或淡棕色;中央为管状花,冠毛5~10条,长约2毫米。
炮制
旋覆花:拣净杂质,除去梗叶,筛去泥土。
蜜炙旋覆花:取净旋覆花,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焖,用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凉透。(每旋覆花100斤,用炼熟蜂蜜25斤)
性味
咸,温。
①《本经》:味咸,温。
②《药性论》:味甘,无毒。
③《本草衍义》:味甘苦辛。
归经
入肺、肝、胃经。
①《纲目》:手太阴、阳明。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大肠、膀胱四经。
③《本草新编》:入心、肝,大、小肠。
功用主治
消痰,下气,软坚,行水。
治胸中痰结,胁下胀满,咳喘,呃逆,唾如胶漆,心下痞鞕,噫气不除,大腹水肿。
①《本经》: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②《别录》: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蔑,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
③《药性论》:主肋胁气,下寒热水肿,主治膀胱宿水,去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食。
④《日华子本草》:明目,治头风,通血脉。
⑤《汤液本草》:发汗吐下后,心下痞,噫气不除者宜此。
⑥《滇南本草》:祛头目诸风寒邪,止太阳、阳明头疼,行阳明乳汁不通。(治)乳岩、乳痈、红肿疼痛、暴赤火眼、目疾疼痛、祛风明目、隐涩羞明怕日,伤风寒热咳嗽、老痰如胶,走经络,止面寒腹疼,利小便,治单腹胀,风火牙根肿痛。
⑦《医学入门》:逐水,消痰,止呕噎。
⑧《南京民间药草》:花和苗,祛湿、拔毒、消肿,煎水洗患处。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包煎或滤去毛),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研末干撒或调敷。
【宜忌】
①《本草衍义补遗》:病人涉虚者不宜多服,利大肠,戒之。
②《本经逢原》:阴虚劳嗽,风热燥咳,不可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