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栽种
〖栽培〗
喜温暖湿润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的环境,怕严寒霜冻,怕干旱积水。宜在土层深厚,上层疏松,下层较紧密的砂质壤土栽培。忌连作,栽培多与高秆作物套种。用根茎繁殖。收获时,选无病虫害、无损伤的根茎作种。种根茎置室内干燥通风处堆放贮藏过冬,春季栽培时取出。栽种前将大的根茎纵切成两半或小块,每块具2个芽以上,为了防止种根茎腐烂,待切面稍晾干后下种,也可边切边沾上石灰或草木灰后,立即栽种。畦栽,行距33--40厘米,穴距27--33厘米,每穴栽根茎3--5块,芽朝上,覆土,稍加镇压。每1hm2用种量2250--3000公斤。齐苗后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常年进行3--4次,并结合追肥。肥料以人粪尿或硫酸铵等氨肥为主。9月份间重施磷钾肥,以促进块根生长。干旱时,特别是在块根形成膨大期,必须注意灌溉,当水分过多,四周积水时,必须及时排除,以免根腐。病害有黑斑病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用50%托布津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800倍液喷射。虫害有地老虎和蛴螬在幼苗期咬食须根,使块根不能形成,可人工捕捉或毒饵诱杀。还有姜弄蝶、玉米螟等为害。
1.气候土壤:宜温暖湿润的气候。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佳。
2.整地:一般不须深耕,在种前将土地翻耙2-3次,整平作畦。施足基肥。
3.种植:用根茎繁殖。栽种期在四川、陕西等地,多于夏至前后,浙江地区在清明前后。按行距33-40cm,株距25-33cm开穴,每穴放入姜种3-5个,覆盖细土2-3cm。用新高脂膜600——800倍液喷施土壤表面,可保墒防水分蒸发、防晒抗旱、保温防冻、防土层板结,窒息和隔离病虫源,提高出苗率。栽后约20天左右即可出苗。
4.田间管理:苗高10-13cm时用稀人粪追肥一次;第2次追肥在处暑前后;第三次在白露前3-4天,宜用饼肥及草木灰;每次追肥前,必先锄草、松土。当干旱少雨时,须于早上或夜晚浇水,使苗叶生长正常,并适时喷施药材根大灵,促使叶面光合作用产物(营养)向根系输送,提高营养转换率和松土能力,使根茎快速膨大,药用含量大大提高。。
5.病虫害防治:虫害主要为土蚕和蛴螬,可用6%六六六粉在整地时撒入防治,或用人工捕捉或堆草法诱杀。
药材加工
〖采收加工〗
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洗净,煮或蒸至透心,晒干,撞去须根。主根茎称“母姜”,侧根茎称白三色。”
〖药材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或薄片,晒干。炮制研究进展:略
〖药材贮藏〗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姜黄根茎呈不规则卵圆形、圆柱形或纺锤形,常弯曲,表面深黄色,粗糙,有皱缩纹理和明显环节,并有圆形分枝痕及须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呈点状散在。气香特异味苦、辛。
以质坚实、断面金黄、香气浓厚者为佳。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外方4-10余列木栓化细胞,常发生在皮层部会,其外有时可见表皮及皮层细胞。皮层宽广,有叶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中柱鞘为1-2列细胞;维管束有限外韧形,近中柱鞘处较多,向内渐少。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棕色色素;薄壁组织中散有油细胞。 郁金、姜黄、莪术、片姜黄来源异同表
? |
郁金 |
姜黄 |
莪术 |
片姜黄 |
温郁金
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
|
块根 |
? |
根茎 |
根茎
纵切片
|
姜黄
Curcuma longa L.
|
块根 |
根茎 |
? |
? |
广西莪术
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
|
块根 |
? |
根茎 |
? |
蓬莪术
Curcuma phaeocaulis Val.
|
块根 |
? |
根茎 |
? |
性味功效主治 |
辛、苦,寒。归肝、心、肺经。
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
用于经闭痛经,胸腹胀痛、刺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黄疸尿赤。
|
辛、苦,温。归脾、肝经。
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用于胸胁刺痛,闭经,症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
|
辛、苦,温。归肝、脾经。
行气破血,消积止痛。
用于症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早期宫颈癌。
|
辛、苦,温。归肝、脾经。
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用于血滞经闭,行经腹痛,胸胁刺痛,风湿痹痛,肩臂疼痛,跌扑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