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入药首载于《千金月令》,原名金陵草。《新修本草》名鳢肠,云:“生下湿地。苗似旋覆,一名莲子草,所在坑渠间有之。”《本草图经》曰:“今处处有之,南方尤多。此有二种,一种叶似柳而光泽,茎似马齿觅,高一二尺许,花细而白,其实若小莲房。苏恭云:苗似旋覆者是也。一种苗梗枯瘦,颇似莲花而黄色,实亦作房而圆,南人谓之莲翘者。二种摘其苗皆有汁出,须臾而黑,故多作乌髭发药用之。”《纲目》载:“紫草柔茎,断之有墨汁出,故名,俗呼墨菜是也。细实颇如莲房状,故得莲名。”上述古代本草所载生下湿地,茎断之有墨汁出,实如莲房状者,与菊科植物鳢肠特征一致。《本草图经》所载另一种苗梗枯瘦,花似莲花而黄色者,与金丝桃科植物湖南连翘一致。可见古代已注意到两者之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