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矫正术的目的是解除由鼻中隔引起的鼻塞、头痛和鼻腔出血等症状,减轻鼻腔神经末梢的应激状态,为相应器官的功能恢复创造条件。研究表明,鼻中隔偏曲特别是高位偏曲与鼻窦炎发病密切相关。高位偏曲的鼻中隔影响鼻窦的引流,矫正鼻中隔偏曲尤为重要。高位偏曲的鼻中隔矫正后有利于鼻腔外侧壁的手术操作和术后中鼻道的处理,对防止鼻腔粘连和鼻窦炎的复发有重要意义。矫正后因棘突或嵴引起鼻腔出血或压迫鼻腔外侧壁引起的头痛可得到改善。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和传统手术相比,有照明好、术野清晰、易于剥离的优点,特别是对后端、高位偏曲和骨偏曲暴露不充分的患者有较大的优势,提高了手术疗效。
鼻中隔手术最易出现的并发症是鼻中隔穿孔,术中预防鼻中隔洞穿关键在于:
①切口部位要在鼻前庭皮肤与黏膜交界的皮肤侧,此处组织韧性好,可扩张性强,剥离不易撕裂,如低位偏曲,可延长切口。如黏膜糜烂,用红霉素眼膏涂布,待黏膜基本正常后再行手术。
②剥离要确保在黏骨膜下进行。在切口上选择5 mm区域用小圆刀片轻刮,用1‰肾上腺素小棉球止血,显露白色软骨面,用薄的剥离子撬起切口边缘,上下剥离,由前向后剥离到鼻中隔软骨与梨骨的交界处,能感觉到明显阻力,表明在黏骨膜下,此时可以在原基础上放心地上下剥离。鼻中隔嵴或棘是最容易造成穿孔的,要确保一侧黏骨膜完整,可以边做边压折嵴突或棘,从周围逐渐剥离。如粘连明显,不能完全剥离,则终止手术,以免造成永久性穿孔。
③鼻中隔软骨层的切口,要在原切口后方2~3 mm处,用刀片切一个2 mm长切口,仅切开软骨的2/3,用剥离子向上后方斜坡式放入软骨切口内,适当力量撬起鼻中隔软骨,上下移动,确定在黏骨膜下时,用剥离子在小切口处下拉,形成鼻中隔软骨层完整的切口。
④如果术中出现洞穿,一侧黏膜完整者,一般不会引起鼻中隔穿孔。如果两侧都有洞穿,将术中取下的鼻中隔软骨修剪好重新放回术腔,以利于黏膜移行复位。
鼻中隔矫正术,另一种常见并发症是鼻中隔血肿,47例患者中1例出现血肿,与患者有过敏性鼻炎、反复打喷嚏有关。因此,围术期控制过敏性鼻炎,也是手术成败的关键。为了防止术后出现鼻中隔血肿,术中应该将术腔的碎骨片清除干净,并将偏曲的鼻中隔矫正成中间位,复位后的双侧黏骨膜对合紧密,不留死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