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该品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细胞,略切向延长,有的含红棕色物,外被较薄的皱缩角质层。皮层外侧有的细胞角质增厚。中柱鞘纤维1-5列,断续或连续成波状环层。木质部导管单个排列成行。髓部宽阔,空隙处含棕色物。薄壁细胞含棕色物、淀粉粒或草酸钙簇晶。草酸钙簇晶直径可达50um。
粉末黄绿色。叶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有的有角质样纹理。茎表皮细胞类长方形,有的也显角质样纹理。非腺毛多细胞呈覆瓦状排列,表面有角质样纹理,内含棕色物;腺毛头部单细胞或多细胞,腺柄多为单细胞。含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达80um,棱角多尖锐。
(2)取该品粉末2g,加50%甲醇30ml,盐酸1ml,加热回流1小时,趁热滤过,滤液放冷,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乙酸乙酯提取液,浓缩至约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槲皮素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m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含0.5%氢氧化钠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水饱和)-甲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总灰分 不得过8.0%,(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Ⅸ K)。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Ⅹ A)测定,不得少于5.0%。
【炮制】除去杂质,整理洁净,切成长段,干燥。
【性味与归经】酸、甘,寒。归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用于湿热泄泻、痢疾,黄疸,咽喉肿痛,湿热疮疹。
【用法与用量】15-30g,鲜用加倍。
【贮藏】置干燥处。
别 名:火炭毛、乌炭子、乌白饭草、火炭星、乌饭藤。
该品为广东地区常用中草药。始载于《图经本草》,列入外草类,云:“火炭母草,生南恩州原野中,味酸,无毒,去皮肤风热流注,骨节痈肿疼痛,茎赤而柔似细蓼,叶端尖,近梗方,夏有白花,秋实如菽,青黑色,味甘可食,不拘时采叶,捣烂于(土自)器中,以盐酒炒敷肿疼处,经宿一易”。《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浚曰:“火炭母草俗呼乌炭子,以其子青黑如炭,小儿食之,冬春尚茂,俚医用以洗毒,消肿”。所述乃是本种川。《唐本草》称为赤地利,谓:“味酸、平,无毒。主赤白冷热诸痢,断血破血,带下赤白,生肌肉。所在山谷有之”。《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收载。
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等地, 日本、菲律宾、印度也有分布;生于山谷、灌丛、水沟边或湿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