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杨土瀛:噫逆胃寒者,高良姜为要药,人参、茯苓佐之,为其温胃,解散胃中风邪也。
②》本草汇言》: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
若老人脾肾虚寒,泄泻自利,妇人心胃暴痛,因气怒,因寒痰者,此药辛热纯阳,除-切沉寒窟冷,功与桂、附同等。
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呕逆,及伤生冷饮食,致成霍乱吐泻者,不可轻用。
叶正华曰:古方治心脾疼,多用良姜。
寒者,与木香、肉桂、砂仁同用至三钱。
热者,与黑山栀、川黄连、白芍药同用五六分,于清火药中,取其辛温下气、止痛。
若治脾胃虚寒之证,须与参、耆、半、术同行尤善,单用多用,辛热走散,必耗冲和之气也。
③《本草新编》:良姜,止心中之痛,然亦必与苍术同用为妙,否则有愈有不愈,以良姜不能去湿故耳。
④《本经逢原》:良姜,寒疝小腹掣痛,须同茴香用之。
产后下焦虚寒。
瘀血不行,小腹结痛者加用之。
⑤《本草求真》:良姜,同姜、附则能入胃散寒;同香附则能除寒祛郁。
若伤暑泄泻,实热腹痛切忌。
此虽与干姜性同,但干姜经炮经制,则能以去内寒,此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
⑥《本草正义》:良姜大辛大温,洁古谓辛热纯阳,故专主中宫真寒重症;《别录》独以治胃冷气逆,霍乱腹痛者,正以霍乱皆中气大寒,忽然暴仆,俄顷之间,胸腹绞痛,上吐下泻,即四肢冰冷,面唇舌色淡白如纸,脉伏不见,冷汗如油,大肉陡削。
良由盛暑之时,乘凉饮冷,汩没真阳,致中气暴绝,见症如是之剧,甚者一、二时即已告毙,此非大剂温热,万不能挽回垂绝之元阳。
姜、附、吴萸、良姜、荜茇之属,均为此症必须要药。
惟近贤王孟英、陆九芝两家,所论霍乱,皆主湿热而言,且谓肢冷脉伏,即是热深厥深之候,万万不可用四逆法者,此则当时见症之不同,盖亦天时人事之变迁,固自有不可一概论者。
此当以舌苔之魄白与黄腻辨之,而所泻所吐之物,一则清澈如水,一则秽气恶浊,亦必确乎有凭,固不患临症时之无所适从者也。
减器言止痢者,当以虚寒滑利言之,必非涅热积滞之肠澼可知。
甄权谓治腹内久冷气痛,大明谓治转筋、泻痢,则即真寒之霍乱转筋也。
又谓治反胃,则胃中无火,食入反出之朝食暮吐,完谷清澈者也。
苏颂谓含块咽津,治忽然恶心呕清水,亦胃寒之症。
濒湖谓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痹、除瘴疟,皆以阴霾填塞者言。
而胃燥津枯之噎膈,湿热秽蚀之瘴疟,非可一概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