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又名天龙、百足、百脚虫等,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中国境内分部多为中国红巨龙蜈蚣(chinese red dragon)、少棘蜈蚣/中国红头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其中中国红巨龙蜈蚣主要分布于 中国南部亚热带、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蜈蚣品种,因为全身深红色,此蜈蚣在古籍中又名"天龙",加之体型壮硕,故名"红巨龙",颇有中国特色。部分靠近大陆的热带岛屿上的个体可以达到20cm。少棘蜈蚣/中国红头蜈蚣是主要分布于中国和日本的品种,体型因地区差异巨大,分布在日本冲绳地区的个体可以达到20cm 。该品性味辛、温,有毒。具有祛风镇惊、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系我国传统的动物产品药材。蜈蚣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陕西、河南和广西等省区,当前正值捕捉加工季节,现将捕捉方法介绍如下:
捕捉蜈蚣一般在春末夏初,尤以惊蛰至清明前捕捉的质量较好。若“立夏”过后,多数雌体潜到隐蔽的地方产卵和蜕皮,较难捕捉。再者,立夏以后,雨水渐多,捕获到的蜈蚣难以干燥,容易生虫腐烂,且肉薄质差。
捕捉蜈蚣,可根据其活动特点进行,方法是:①蜈蚣是食肉性动物,在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3点为其觅食时间。此时,可在它隐栖的场所,用电筒或避风油灯寻找,发现蜈蚣即用竹夹或镊子夹起,放入准备好的竹篓或布袋内。②选择蜈蚣隐栖的场所,用尖嘴锄或钉耙翻挖土层,掀起石头、砖块,发现蜈蚣即用上述方法捕捉。③挖窝诱捕。在蜈蚣经常活动的栖息地,于立春前后选择阴湿山野处,挖一“十”字形长坑,坑长1~2m,宽0.5m,深15~20cm,内放鸡毛、杂骨、马粪或鸟粪及一些腐败草类,上面覆盖树枝、土块或砖瓦片,引诱蜈蚣爬进缝隙,翌晨检查,若有蜈蚣入坑即可捕捉。
蜈蚣有毒液,在捕捉的过程中若不慎被其螫伤,应及时用手挤压螯伤处,使毒液不致扩散到皮下组织。随后尽快在被螯伤处敷3%氨水或5%~10%小苏打水;或用新鲜桑叶、蒲公英叶或洋葱捣烂,涂擦或外敷。
加工技术
捕捉到的活蜈蚣,先用棍子或者篾制的长夹子摁住后,用大拇指跟食指捏住,让其尾部绕在四指上去毒刺(见图一,图二),取长宽与蜈蚣相当的簿竹片,削尖两头,一端插入蜈蚣腭下,另一端插入尾部,借竹片的弹力将蜈蚣伸直,置阳光下晒干。若遇阴雨天,可用炭火烘干。干燥后取出竹片(切忌折断头尾,影响品质),将体长相近的蜈蚣头朝一方,在背腹处用宽lcm左右的细竹片横向夹住,结扎成排,每排50条,置木箱内密封贮存。
品质要求 成品蜈蚣应足干、呈扁长状,头部红褐色,背部黑绿色,有光泽,并有2条突起棱线,腹部棕黄色,瘪缩,足黄色或红褐色,向后弯曲,最后一节如刺状,断面有裂隙或中空,气微腥,具刺鼻臭气,味辛而微咸,头尾部齐全,无破碎,无虫蛀,无霉变。
蜈蚣分为四个等级:特级,每条长16.5cm以上;一级,每条长13cm以上;二级,每条长10cm以上:三级,每条长6.6cm以上。
【英文名】 SCOLOPENDRA
【别名】 百足虫、千足虫、金头蜈蚣、百脚
【来源】 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的干燥体。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
【制法】 支竹片,洗净,微火焙黄,剪段。
【性状】 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 息风镇痉,功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3~5g 。
【注意】 孕妇禁用。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摘录】 《中国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