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类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医学百科类 > 中药材 > 正文

蛹虫草液体培养

蛹虫草天然蛹虫草资源稀少,人工固体栽培周期长,也不易控制条件。通过液体深层培养法获得虫草菌丝体丝体的化学组成与从天然采集的虫草的化学组成接近,而且可以从发酵液中得到人们需要的物质,还能大大缩短生产周期。

邵爱娟等研究得出虫草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C。在进行菌丝发酵时碳源以蛋白胨为最优,采用1∶2或1∶3的碳氮比较为合适。

李宗军等正交实验表明,发酵最佳培养基组成是:5%大米粉、1.5%豆饼粉、1.5%麦芽粉、0.1%KH2PO4,0.05%MgSO4·7H2O。

李信等得出影响蛹虫草菌胞外多糖产量的实验因子显著性大小的排列顺序为:甜菜糖>酵母浸出粉>KNO3>MgSO4·7H2O>FeSO4>K2HPO4。胞外多糖最佳发酵工艺参数:初始pH值为7,500ml三角瓶中培养基装液量为100ml,接种量6%,温度28°C。周期为96h。

赵明文等得出的优化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4%,黄豆粉0.6%,酵母粉0.3%,K2HPO40.05%,MgSO40.05%,接种量3%,pH5.5。认为碳源因子对胞外多糖的产生影响显著。

陈晋安等得出蛹虫草发酵的适宜培养基组成为:蔗糖5.0%,玉米浆3.0%,酵母膏0.5%,MgSO4·7H2O0.05%,KH2PO40.05%,认为蔗糖为碳源最好,以酵母膏为氮源,菌体产量最高。

蛹虫草

李烨研究认为蛹虫草菌丝的生长可以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在以红糖碳源、奶粉为氮源的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最佳,且碳源/氮源合适的比例为2.0~2.5/1.0,适宜PH为5.0~6.5。

汪宇等以发酵得率为指标优化培养基成分确定为蛋白胨1.5%,MgSO40.05%,KH2PO40.15%,VB15mg/L,2,4D2mg/L。在相同条件下,优化培养基比原来培养基的发酵得率提高了4.5%,研究初步得到蛹虫草液体培养条件和生长动力学,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刘祝等研究最好的培养基配比可将该菌株的虫草素含量提高到1.21%,比用Czapek培养基提高8.1倍。柴建萍等通过实验得出玉米粉为最优碳源,蚕蛹粉为最优氮源,MgSO4为最优无机盐。液体发酵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20g/1000ml),蚕蛹粉(5g/1000ml),硫酸镁(0.5g/1000ml)。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正副高主任医师助考之星

助考之星题库软件

21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