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类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医学百科类 > 中药 > 正文

伏苓药材制取

  采集

  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

  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松林中树桩周围地面有裂隙,敲之发出空响。

  2、松树附近地面有白色菌丝(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状)。

  3、树桩头烂后,有黑红色的横线裂口。

  4、小雨后树桩周围干燥得快,或有不长草的地方。

  栽培

  栽培的茯苓一般在接种后第二、三年采收,以立秋后采收的质量最好,过早则影响质量和产量。

  加工

  茯苓出土后洗净泥土,堆置于屋角不通风处,亦可贮放于瓦缸内,下面先铺衬松毛或稻草一层,并将茯苓与稻草逐层铺迭,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

  然后取出,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行发汗。

  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干燥处晾至全干,即为茯苓个。

  切制:于发汗后趁湿切制,亦可取干燥茯苓以水浸润后切制。

  将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块,即为白茯苓;削下来的黑色外皮部即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为茯神。

  切制后的各种成品,均需阴干,不可炕晒,并宜放置阴凉处,不能过于干燥或通风。以免失去粘性或发生裂隙。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正副高主任医师助考之星

助考之星题库软件

21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