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是埋栖型贝类,多分布在较平坦的河口附近沿岸内湾的潮间带,以及浅海区域的细沙,泥沙滩中,靠斧足的钻掘作用有潜沙习性。栖息深度随水温和个体大小而异,冬季时2—3cm文蛤潜居深度为6—8cm,而4—6cm文蛤潜居深度则为12cm左右。夏季高水温期,栖息在不到lcm深的滩涂表层,冬季水温低,其栖息深度可达10—20cm。气候稳定温暖时伸缩其足作活泼运行;寒冷时则潜入沙泥中,潜泥深度一般在5—25厘米。文蛤为广温性半咸水贝类,对低盐度海水有一定的适应性,其幼苗对低相对密度海水的适应性更强些。适宜生活水温10—30℃,适应海水比重在1。0140—1。0240。文蛤耐干燥能力较强,耐干强弱程度与温度及个体大小有关,大个体比小个体文蛤耐阴干能力强。文蛤是滤食软体动物,依靠自身的出入水管道行呼吸与摄食。涨潮时,文蛤将出入水管伸出沙面,利用海水通过鳃小孔的机会达到呼吸与摄食的目的;退潮后,文蛤才把水管缩回壳内。文蛤以微小的浮游(或底栖)硅藻为主要饵料,间或摄食一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幼虫以及有机碎屑等。
文蛤具有随水质因子变动或生长习性由中潮区向低潮区下带移动的习性,俗称"跑流"。即在生长过程中除能借助其斧足移动外,还可以通过分泌明胶质带而随潮流移动。移动发生的季节,主要是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和9月中旬至下旬这两个阶段的大潮期的涨潮初期和退潮末期,尤以5—6月最盛。潮流停止后,移动即终止,文蛤潜入滩中,透明带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