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部位】根茎及根或全草
【采集】4~6月间采挖,洗净,晒干。
【炮制】原药拣去杂质,拍去泥屑,用水洗净,稍润后切断,晒干。
【性味】《别录》:“味辛,温,无毒。”
【功用主治】散风逐寒,消痰行水,活血,平喘,定痛。治风寒感冒,痰饮喘咳,水肿,风湿,跌打损伤,头疼,龋齿痛,痧气腹痛。
① 《别录》:“主风寒咳逆。”
② 《药性论》:“止气奔喘促,消痰饮,破留血,主项间瘤瘿之疾。”
③ 《纲目》:“散风寒,下气消痰,行水破血,杀虫。”
④ 《广西中药志》:“通经,散寒,祛痰,利尿。”
⑤ 《江苏药材志》:“发汗,祛痰。治感冒头痛,牙痛,口舌生疮。”
⑥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催吐,祛痰,利尿。治支气管炎及水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浸酒或入散剂。外用:研末吹鼻或捣敷。
【宜忌】体虚多汗、咳嗽咯血及孕妇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