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深部穿通动脉闭塞引起,该病的脑动脉可有下列改变:
1、类纤维素性改变:见于严重高血压,血管壁增厚,小动脉过度扩张,呈节段性,血脑屏障破坏,血浆性渗出。
2、脂肪玻璃样变:多见于慢性非恶性高血压患者,直径小于200μm的穿通动脉,腔隙病灶中可发现动脉脂肪变性。
3、小动脉粥样硬化: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直径为100~400μm的血管,有典型的粥样斑动脉狭窄及闭塞。
4、微动脉瘤:常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
5、高血压导致动脉闭塞:高血压导致小动脉及微小动脉壁脂质透明变性,管腔闭塞产生腔隙性病变;有资料认为,单一腔隙病灶与高血压无显著相关性,舒张力增高是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主要原因。
6、各类小栓子如红细胞、纤维蛋白、胆固醇、空气及动脉粥样硬化斑等阻塞小动脉:有报道在视网膜动脉(50-150μm)和脑小动脉发现栓子,颈动脉系统颅脑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是微栓子最常见来源,心脏病和霉菌性动脉瘤也是栓子可能来源。
已有的研究表明,该病与以下因素有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度,因为长期高血压会引起小动脉硬化。人到中年以后,血液黏滞度会增加、血脂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这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速度下降。当这些危险因素相互叠加时,就容易出现小动脉闭塞,诱发腔隙性脑梗死。糖尿病对微小血管的不良影响也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
颈内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的狭窄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也有一定关系,50%以上纯腔隙性脑梗死可能系颈内动脉狭窄引起的。当存在颈内动脉系统病变时,同侧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几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