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自觉心跳、心慌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包括惊悸和怔忡。
因惊恐、情绪激动或劳累等外界刺激而心跳,称作惊悸;无任何诱因心中悸
动不安,称作怔忡。心悸属心的病证,但也可因其他脏腑病变影响心脏而致。
汉代《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惊悸的病名。
宋代《太平圣惠方》等书将惊悸、怔忡并论。
在病因病机方面,张仲景认为心悸有因虚弱而血不荣心和水饮凌心的不同。
元代《丹溪心法》认为,虚证多属血虚,实证多为痰饮。清代《医林改错》、《血证论》又补充了瘀血导致心悸的内容。心悸以虚为本,以实为标,临床上极易见到本虚标实的病证,应权衡轻重缓急,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