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类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医学百科类 > 中药材 > 正文

白鳍豚相关故事2

白鳍豚是中国独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数量极为稀少,濒临绝迹。白鳍豚形态漂亮,被誉为“长江女神”。它是中国最为濒危的动物,也是世界上几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从某种程度说,白鳍豚比大熊猫还要珍贵。

“淇淇”是“女神”中的一个,1980年1月11日从洞庭湖口被渔民捕到,送进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成为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1986年捕获一只雌性白鳍豚,取名珍珍,准备与琪琪完婚,然而还没等珍珍性成熟,1988年,它就患急病死了。 2006年,最早研究白鳍豚的陈佩薰老人才无奈的披露了珍珍可能的死因之一:池塘西面的遮阳篷质量不好,大风天会有铁屑、木片等杂物落入池中。由于没有其它的池塘转移白鳍豚,一直没有修缮。珍珍死后,人们在它的胃里找到了700克的铁屑玻璃和石子。

1995年,人们又在长江中捕到了一只雌豚,暂时安置在石首天鹅洲的长江故道里。可没想到它在第二年的一次洪水中触网而死。

1999年底,一只长两米的白鳍豚在上海崇明岛搁浅,但由于当地渔民不知道它就是“水中大熊猫”,竟置之不理,最终导致白鳍豚饿死。

2002年7月14日早晨,淇淇侧着身子躺在水底台阶边,在度过了22年半的人工饲养的日子后,安然又孤独的死去。

1997年10月,一位10岁的贵阳人从《中国青年报》上认识“淇淇”后,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位贵阳人化名为“爱淇”,自1997年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成立后,每月坚持给“淇淇”寄10元自己省下的零花钱,从未间断,直到2002年7月“淇淇”悄然去世,而当月10日, “爱淇”给“淇淇”的汇款钱,成了人类给“淇淇”最后的礼物。

“爱淇”一直不允许媒体透露他的真实姓名,他说:“爱”是自然的,谁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爱,他无意通过自己的行为在报上宣传后去影响别人,这样也许爱才更真实、更永恒的。

在中国长江污浊的泥水中、烟雾笼罩的江面上,再加上长江较快的水速,人们乘船寻找白鱀豚的踪影都还需要很大耐心,中科院水生所想定位活捕雌性白鱀豚对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较落后的科研设备来说是难上加难。1985年10月中旬还请来了西德杜伊斯堡动物学院院长格瓦尔特博士,在八百多水里洞庭湖附近的长江流域乘船用测听白鱀豚的声纳设备做寻捕工作,但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格瓦尔特博士当时还断言在没有更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前,要想在长江活捕白鱀豚是不可能的。不过,5个月后,1986年3月31日,当时洪湖籍渔民出身的中科院水生所长江白鱀豚考察队副队长万恩权与他带领的由当地渔民组成的长江白鱀豚考察队队员们在中科院水生所高级工程师华元渝的指导和帮助下,在荆州观音洲的长江流域江面上成功地用定点围网的方式成功地捕捉到了一对白鱀豚,一雌一雄。这两头白鱀豚用同样的干运方式迁运至中科院水生所内的室外水池中,作为它们暂时的家。一开始并没有把它们放进白公馆是怕淇淇一时不适应,因为淇淇被捕时年仅两岁,而在白公馆被人工饲养了六年从未“见”(用声纳探听)过另一头白鱀豚。

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员随后给它们作了测定,并起了名字。雌的称叫“珍珍”,雄的称叫“连连”,并发现连连是珍珍的父豚。珍珍和连连被搬进中科院水生所后一时不习惯人工饲养的环境,进行了绝食。其中院中的工作者不久便发现珍珍出水呼吸有困难,甚至有几天,它已经没有力气游出水面呼吸了。连连尽管自己也在绝食,却还是用尽力气把珍珍的头托出水面,让它呼吸,以防被憋死。情景感动了院中的科学家们。他们便开始在白公馆扩建一池,供珍珍、连连父女两豚居住。

1986年6月14日连连还没有搬进白公馆的新水池就不幸去世了。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仅仅活存了76天。珍珍为它过世的父亲尤其伤悲。搬进了白公馆内新修成的水池后便开始断断续续地绝食。中科院的专家们用人工灌喂特制的鱼浆来维持珍珍的健康。新修建的水池与淇淇的水池由一面水泥墙隔离,这是因为一开始怕淇淇会不适应珍珍侵犯它的住所。但是在修建珍珍的水池时,中间留了一个足够一头白鱀豚宽长的水渠道。珍珍或淇淇愿意的情况下,可以随时游进另一只白鱀豚的水池。珍珍搬进白公馆的一星期后,发现常常在那条水渠道的开口处游来游去。淇淇也是颇具好奇地在水渠道的另一开口处环绕着。一天,专家们把水听仪器置入水渠道的中间,结果听到了豚与豚之间交流的6千赫啸叫声。又过了几日,专家们发现珍珍游进了淇淇的水池,淇淇显得有些害怕,躲在一角环绕。这样持续了一星期,珍珍与淇淇逐渐地熟悉起来了。只是当时珍珍在被捕捉时还未性成熟,所以没能怀孕,不过专家们发现珍珍自从进入淇淇的水池中居住后,性特征开始出现了。淇淇与珍珍在次年的发情期,常做过性交,但因珍珍终究未能达到性成熟,所以一直没有怀孕。1988年9月27日珍珍突然急病发作,不幸死亡。人工饲养了2.5年,它是继淇淇后在人工饲养的迁位保护环境下生存最久的一头白暨豚。

1995年底,在湖北省长江石首流域捕捉到了一雌性白暨豚。专家们还没有来得及把它运至白公馆让它与“淇淇”配对,还临时放养于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里的雌豚,不幸在次年夏天的大洪水中触网遇难。

1999年初,当地的民工在上海市长江口崇明岛西部的海滩上发现了被搁浅的一头体长2米多、体重100多公斤的雌豚。因为那些民工当时不知道这就是中国珍稀的“水中大熊猫”白暨豚,所以致使它身陷池塘长达七日。最终通知了有关部门。第十日,专家们赶到了现场,但因它已七日绝食而导致心力衰竭,用干运的方法刚刚运抵至上海,便不治身亡。

水生学家们为淇淇寻找配偶捕到的三只雌兽,均在能够与淇淇在白公馆交配前去世,这三次失败,可以说是砸定了白暨豚人工繁殖工作的最终失败。已经性成熟的淇淇单独在白公馆生存,尤为孤独,据专家们说,它每逢4至6月的发情期,总是“躁动不安,常常用身体撞击池壁。”

内分泌失调并发感染肝炎和糖尿病。它的肝损伤导致它发高血脂、高血糖症。GPT指标高达1500单位,这是正常值的150倍;甘油三脂指标高达1,1000单位,这是正常值的100倍;血糖指标高达900单位,这是正常值的9倍。经中外专家的一番救治才得转危为安。1997年春,它又开始了短期的绝食,赵庆中等专家只好给它灌食鱼浆。2002年7月14日早晨6点多钟,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员像以往一样地去中科院水生所的白暨豚馆巡视,看到淇淇在水池中游动,没有什么异常。前一天的工作记录上记载:晚上喂食,进食正常。8点钟,当工作人员再次走进“白公馆”时发现,淇淇躺在水下不动了。经过一番抢救后,未能救活,全世界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暨豚就这样去世了。死时淇淇的年龄约为25岁,相当于人类70多岁的高龄。被人工饲养了22年半,淇淇是人类用近代水生科学手段第一头被人工饲养的白暨豚,人工饲养环境下最为成功的一头白暨豚,也是全世界最后一头人工饲养下的白暨豚。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正副高主任医师助考之星

助考之星题库软件

21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