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类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医学百科类 > 医药 > 正文

方回春堂相关传说

追溯其历史还得从方清怡说起。方氏出身于中医世家,十分精通药理,年轻时就跟随父亲学医,且特别擅长于儿科,以祖传秘方精制的小儿回春丸享誉当时的杭城。“回春堂”国药馆的创始人--方清怡,钱塘人氏,他出身于中医世家,十分精通药理,年轻时就跟随父亲学医,且特别擅长于儿科,以祖传秘方精制的小儿回春丸享誉当时的杭城。

方回春堂堂景 相传方清怡尚在新宫河下住处行医时,有一日,两乘小轿在他家门口停下,从轿中走出一老一少两个妇人,老妇人手中怀抱着一个双目紧闭、发着高烧的男孩,跟在少妇后面。并由一老男仆和一小女仆陪同走进门来,少妇神情憔悴,十分紧张的模样,当时他们已经看遍了杭州的一些名医,吃了药,均未见效,后经人介绍,就慕名前往请方清怡诊治。方通过望、问、闻、切及对小孩进行腹部的检查和触摸后,对少妇讲:“小孩是因为消化不良,加上受寒所致,只要好好调治,病会消除的。”随即开了一张小儿驱寒的方子,又给了七粒用蜜蜡封好的药丸,交代了服法。那个生病的孩子服了七天的汤药和药丸后,病消了,精神也好了,少妇一家甚是高兴。 再说这一家的主人,乃是钱塘县知县,生病的孩子是他的孙子。今见孙子病已消,也甚是高兴,忙差人把方清怡请到府上面谢。至府上后,主宾相互客套了一番,随即知县取出了五十两银子作为酬谢。方清怡早就听说知县为官廉正,于是婉言谢绝。然后知县问起此药丸何名,方说尚未取名,知县随即在书房的案桌上写了一张“妙手回春”横幅,并对方清怡说:“药丸就叫小儿回春丸吧。”药丸就此得名。

从此以后方清怡名声鹊起,前来求治小孩的病人越来越多,生意也日日渐好。只要有人问起找谁医治小孩的病时,老百姓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当然是方清怡,找他看保证药到病除。”使得当时杭城百姓老幼皆知。生意好了以后,人手及药材方面的配备都开始显得不足了,常常只能顾及一两个病人,其他的病人却无法照顾到,长此下去会直接影响到生意。于是方氏便萌生开家药店的想法,一边医治病人一边做零售和批发以扩大营业。于是就选址清河坊,建造了方回春堂。开张后的方回春堂生意比以前更好了,大堂里进进出出,十分得热闹,而方清怡亲自坐诊大堂为病人看病,更是引来了不少的病人天一亮便来排队求医。据传,有一天天刚亮,就有人前来敲门,同时还传来了阵阵哭声,正在熟睡中的方清怡听到后赶忙差人去开门,只见门口有一对夫妻,妻子手中怀抱着一个昏睡的孩子,只是那孩子面色苍白毫无血色,呼吸也十分急促,夫妻俩跪在店门口恳求方清怡帮他们救救这孩子。方清怡二话不说,立即把这对夫妻请进了门,并对孩子进行全面诊断,然而孩子确实病的不轻,于是询问了孩子的发病原因,才知道,这户人家比较穷,前几天下大雨孩子淋湿了,当晚就发起高烧,可是由于家里无钱医治,只能在家熬着,过了三天病情不见好转反而加重了,万不得以才跑来求治。而此时方清怡心里很清楚这孩子恐怕已经错过了医治的最佳时期。但是方清怡没有放弃,一边安慰这对年轻夫妇,一边加紧时间研制救小孩的药方,甚至推掉了前来求治的病人,在药房里苦苦思索,尝尽各种药材后,终于把药方配了出来,熬好药为孩子送服下去,孩子苍白的脸色慢慢得开始恢复了血气,呼吸也开始变得平缓。连续服用了两三天后,孩子竟然奇迹般得好了。这件事传出后顿时成为佳话传遍了大街小巷。更有不少人慕名前来,只是为了目睹方清怡和他的方回春堂。有了好的名声和口碑后,方回春堂的发展一直很兴旺,后一直成为晚清时期操纵杭城药材市场的六家大药铺(胡庆余堂、叶种德堂、方回春堂、万承志堂、张同泰、泰山堂)之一。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正副高主任医师助考之星

助考之星题库软件

21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