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
下列各项中,论述错误的是()
A.任脉别络散布于腹部
B.督脉别络散布于头部
C.脾之大络散布予全身
D.大肠经之络脉走向肺经
E.心经络脉走向小肠经
学员提问:为什么选C?
答案与解析:本题答案为C.
脾的大络,名曰大包,散布于胸胁部。【医学教育网原创】《灵枢?经脉》:“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该脉从渊腋穴(胆经)下三寸的大包穴处分出,散布在胸胁部。病变时,实则浑身尽痛;虚则全身关节松弛无力。
本题答案选C.
【中医基础理论】
五行学说认为病情较轻的色脉关系是()
A.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同
B.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生
C.客色胜主色
D.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克
E.以上均非
学员提问:为什么选B呢?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B.
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医学教育网原创】如肝病面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则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主预后不良;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主预后良好。即色与脉的相生关系则为顺,色与脉的相克关系则为逆。
故本题答案选B.
【中医诊断学】
舌苔薄黄者属()
A.上焦热盛
B.湿热盛
C.胃肠有热
D.风热表证
E.热盛津伤
学员提问:为什么选D?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D.
观察舌苔的厚薄,能帮助了解病邪的轻重及病情的进退。一般说,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者,舌苔多薄;而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积滞者,则舌苔多厚。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为病进;而由厚变薄,则表示邪气得以内消外达,病情由重变轻,多属病退。
黄苔,为热邪熏灼所致,故主热证。一般来讲,苔色越黄,反映热邪越重,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黄苔又主里证,故外感病,苔由白转黄者,为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由于黄苔主热主里,因此黄苔又常与红绛舌并见。若舌淡胖嫩而见苔黄滑润者,则应考虑阳虚水湿不化。
由以上两点分析可知,正确答案选D.风热表证,符合热证和表证。
上焦热盛可见苔黄,胃肠有热可见【医学教育网原创】苔黄燥,两者均不是出现苔薄黄。
故本题答案选D.
【中药学】
黄连具有的功效是()
A.既能清热泻火,又能生津润燥
B.既能清热泻火,又能除烦止渴
C.既能清热泻火,又能泻下攻积
D.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肝火
E.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
学员提问:为何选C?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选C.
黄连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举例】
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本品大苦大寒,清热燥湿力大于黄芩,尤长于清中焦湿热。治湿热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所致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常配苏叶用,如苏叶黄连汤(方出《温热经纬》,名见《中医妇科学》),或配黄芩、干姜、半夏用,如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若配石膏用,可治胃热呕吐,如石连散(《仙拈集》);若配吴茱萸,可治肝火犯胃所致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如左金丸(《丹溪心法》);若配人参、白术、干姜等药用,可治脾胃虚寒,呕吐酸水,如连理汤(《症因脉治》)。
2.湿热泻痢。本品善去脾胃大肠湿热,【医学教育网原创】为治泻痢要药,单用有效。若配木香,可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如香连丸(《兵部手集方》);若配葛根、黄芩等药用,可治湿热泻痢兼表证发热,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若配乌梅,可治湿热下痢脓血日久,如黄连丸(《外台秘要》)。
故本题答案选C.
【中医内科学】
某患者发热,热势较低,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色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辨证应属()
A.阴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C.血虚发热证
D.血瘀发热证
E.气郁发热证
学员提问:为什么不选B?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C.
气虚发热的表现为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医学教育网原创】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本题中的患者不具备气虚发热患者的典型表现,即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而具备血虚发热患者的典型表现,即面色少华,唇甲色淡。
本题答案选C不选B.
【中医儿科学】
小儿汗证常见于()
A.6月以内的婴儿
B.5岁以内的小儿
C.3岁以内的小儿
D.1岁以内的小儿
E.10岁以内的小儿
学员提问:为什么选B?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B.
小儿5岁以内(新生儿期例外)由于代谢旺盛、活泼好动,【医学教育网原创】出汗常比成人量多。身体虚弱的小儿在白天过度活动,晚上入睡后往往多汗,但深睡后汗逐渐消退。
故本题答案选B.
医学教育网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答疑周刊》2013年第3期(word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