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 (《雷公炮炙论》)
【异名】
蛤蟹(《日华子本草》),仙蟾(《纲目》),大壁虎(《中药志》),蚧蛇、德多、握儿、石牙(《广西中药志》)。
来源
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全体。
动物形态
蛤蚧形如壁虎而大,全长20余厘米。
采集
一般在5~9月间捕捉。
主要方法:①光照:晚间乘蛤蚧外出觅食时,用较强的灯光照射,蛤蚧见强光则立即不动,便可捕获。
②引触:用小竹竿一端扎上头发,伸向石缝或树洞中引触,蛤蚧遇发咬住不放,即迅速拉出,捕入笼中。
③针刺:在竹竿上扎铁针,乘蛤蚧夜出时刺之。
蛤蚧捕得后,用锤击毙,剖腹取出内脏,用干布抹干,再以竹片将其四肢、头、腹撑开,并用白纸将尾固定于竹片上,以防脱落,然后用微火焙干。
药材
干燥的全体,固定于竹片上而呈扁片状。
头部及躯干长10~15厘米,尾长10~14厘米;腹背部宽6~10厘米。
质坚韧,气腥,味微咸。
以体大、肥壮、尾全、不破碎者为佳。
主产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药理作用
蛤蚧的乙醇提取物,可延长正常雌小鼠的动情期,对去卵巢鼠则可出现动情期,并使子宫及卵巢(正常小鼠)重量增加。
以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的重量为指标,蛤蚧(品种未注明)提取液表现雄性激素样作用,其效力较蛇床子、淫羊藿、海马为弱。
炮制
蛤蚧:除去竹片,截去头足及鳞(无尾者拣去不用),切成小方块,酒蛤蚧:取蛤蚧块用黄酒浸渍后微火焙干。
焙干后,但剪取尾部供用者,称为蛤蚧尾。
(②《日华子本草》:蛤蚧,合药去头足,洗去鳞鬣内不净,以酥炙用良。
性味
咸,平。
①《开宝本草》:味咸,平,有小毒。
②《本经逢原》:甘成,温,小毒。
归经
入肺、肾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少阴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厥阴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蛤蚧的功效
补肺益肾,定喘止嗽。
治虚劳,肺痿,喘嗽,咯血,消渴,阳痿。
①《海药本草》:疗折伤,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
②《日华子本草》:治肺气,止嗽,并通月经,下石淋及治血。
③《开宝本草》:主久肺劳,疗咳嗽,下淋沥,通水道。
④《本草衍义》:补肺虚劳嗽有功。
⑤《纲目》: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疗肺痈消渴,助阳道。
⑥《本草再新》:温中益肾,固精助阳,通淋,行血。
蛤蚧尾能治疝。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宜忌
外感风寒喘嗽忌服。
①《本草经疏》:咳嗽由风寒外邪者不宜用。
②《得配本草》:阴虚火动,风邪喘嗽,二者禁用。
名家论述
①《纲目》:昔人言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
蛤蚧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
近世治劳损痿弱,许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补也。
刘纯云,气液衰,阴血竭者宜用之。
何大英云,定喘止嗽,莫佳于此。
②《本草经疏》:蛤蚧,其主久肺劳咳嗽、淋沥者,皆肺肾为病,劳极则肺肾虚而生热,故外邪易侵,内证兼发也。
蛤蚧属阴,能补水之上源,则肺肾皆得所养,而劳热咳嗽自除;肺朝百脉,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肺气清,故淋沥水道自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