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苦;性寒。
【归经】肝;肾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湿热痢疾;腹泻;目赤肿痛;除;劳热骨蒸;咯血;头晕;风湿痹痛;痈肿疮疡。
【各家论述】
1.《草木便方》:通利二便,清利头目,除风热。治疯狗咬伤,杀虫。
2.《天宝本草》:清火退热。治目内翳症,颠狂。
3.《福建民间草药》:解热,除骨蒸。治耳鸣,头晕。
4.《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治湿热痢疾,目赤肿痛,痈肿疮毒及风湿红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性状鉴别】干燥根呈圆柱形,直径约1.5cm,表面棕黄色,有纵纹。断面鲜黄色,木质部黄白色。质坚硬。气微香,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