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类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医学百科类 > 药物 > 正文

玉米须的医著论述

1.《注解伤寒论》:重可去怯,余粮之重以镇固。

2.《本草纲目》:禹余粮,手、足阳明血分重剂也。其性涩,故主下焦前后诸病。李知先诗曰,下焦有病人难会,须用余粮赤石脂。《抱朴子》云,禹余粮丸日再服,三日后令人多气力。

3.《本草汇言》:禹余粮,养肺金,固大肠之药也。凡属水土不和,清浊混乱诸疾,用之奏效。

4.《长沙药解》:禹余粮止小便之痛涩,收大肠之滑泄。《伤寒》禹余粮丸,治汗家重发汗,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者,以发汗太多,阳亡神败,湿动木郁,水道不利,便后滞气梗涩,尿孔作痛,禹余粮甘寒收涩,秘精敛神,心火归根,坎阳续复,则乙木发达,滞开而痛止矣。赤石脂禹余粮汤用之治大肠滑脱,利在下焦者,以其收湿而敛肠也。

5.《本草求真》:禹余粮功与石脂相同,而禹余粮之质,重于石脂,石脂之温,过于余粮,不可不辨。

6.《吴普本草》:太一禹余粮,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黄,如鸡子黄色。九月采,或无时。

7.《雷公炮炙论》:凡使禹余粮,勿用石中黄并卵石黄,此二名石真似禹余粮也。其石中黄向里赤黑黄,味淡微跙;卵石黄味酸,个个如卵,内有子一块,不堪用也。若误饵之,令人肠干。太一禹余粮,看即如石,轻敲便碎,可如粉也,兼重重如叶子雌黄。

8.陶弘景:禹余粮,今多出东阳。形如鹅鸭卵,外有壳重叠,中有黄细末,如蒲黄,无砂者为佳。今人惟总呼为太一禹余粮,自专是禹余粮尔,无复识太一者。然疗体亦相似,四镇丸亦总名太一禹余粮。

9.《唐本草》:太一余粮及禹余粮,一物而以精粗为名尔。其壳如瓷,方圆不定,初在壳中未凝结者,犹是黄水,名石中黄子;久凝乃有数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黄,年多变赤,因赤渐紫,自赤及紫,俱名太一,其诸色通谓余粮。今太山不见采得者,会稽、王屋,泽、潞州诸山皆有之。

10.《纲目》:《别录》言禹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太一余粮生太山山谷,石中黄出余粮处有之,乃壳中未成余粮黄浊水也。据此则三者一物也。生于池泽者为禹余粮,生于山谷者为太一余粮,其中水黄浊者为石中黄水,其凝结如粉者为余粮,凝干如石者为石中黄。其说本明,而注者臆度,反致义晦。晋、宋以来,不分山谷池泽所产,故通称为太一禹余粮,而苏恭复以紫赤色者为太一,诸色为禹余粮,皆由末加详究本文也。寇宗奭及医方乃用石壳为禹余粮,殊不察未成余粮黄浊水之文也,其壳粗顽不入药。《庚辛玉册》云:太一禹余粮阴石也,所在有之,片片层叠,深紫色,中有黄土,名曰石黄,其性最热,冬月有余粮处,其雪先消。《云林石谱》云,鼎州祈阁山出石,石中有黄土,目之为太一余粮,色紫黑,礧块大小圆扁,外多粘缀碎石,涤去黄土,即空虚,可贮水为砚。《丹房鉴源》云,五色余粮及石中黄,皆可干末出金色。

11.《纲目的矿物史料》:禹余粮是黄或紫色粉末,产生在鹅、鸭卵形的甲壳中,这一甲壳是重重甲错的。和太一余粮的差别,只是一生池泽中,一生在山谷中。就这种形状看来,乃是黄粉末状褐铁矿。这种粉末在褐铁矿的结核中常常看到。笔者曾在山西大同口泉镇的侏罗纪煤系中见到很多。大小不等,打开时层层脱落,层与层间都有黄色或紫色粉末。和上述的形状产况,完全一样,是褐铁矿的天然粉末。就《本草》上的药理性质来讲,也和代赭石很相近,应该算是一类矿物,都是氧化高铁。褐铁矿本身性质是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可以产生在平地土中,可以产生在池泽中,也可以产生在地层中。这就是苏颂所说的:'图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状。'图乃是画的产地形状,没有把卵在地层内的形状画出来。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正副高主任医师助考之星

助考之星题库软件

21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