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始见于周·《尔雍》,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魏晋时期《名医别录》记载:"麝生中台山谷,及益州、雍州山中"。南北朝《本草经集注》载:"麝形似獐而小。其香正在阴茎前皮内,别有膜袋裹之。今出羌夷者多真好,出随郡、义阳、晋溪诸蛮中者亚之,出益州者形扁,仍以皮膜裹之,多伪"。宋代《本草图经》载:其香"春分取之,生者益良。今陕西、益、利、河东诸路山中皆有,而秦州、文州诸蛮中尤多。蕲州、光州或时亦有,其香绝小,一子才若弹丸,往往是真"。明·《本草纲目》将麝列入兽部,并对其形态、食性、产地、取香季节、方法、用途及伪品等均做了较详细的描述,有的内容至今仍在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