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各地尚有用下列各种植物的块根当草乌用的,但一般均于产地应用
1. 黄草乌 Aconitum vilmorinianum Kom., 在云南及贵州部分地区作草乌用。 植物的茎缠绕; 叶片近肾形, 3全裂达基部至近基部, 裂片深裂, 末回裂片三角形或卵形;花序有花3~6, 花序轴及花梗密被淡黄色反曲柔毛。根呈长圆锥形, 长5~15cm, 直径1~2.5cm。 表面黑褐色。 有多数纵皱纹; 顶端可见茎基残痕, 末端细尖而稍弯曲。气无, 味苦麻。根的横切面, 后生皮层为一列不规则的黄色木栓细胞; 皮层有1~2列类长方形石细胞, 维管束5~7个散列。根部含生物碱约0.43%, 其中黄草乌碱甲(Vilmorianine A)有局部麻醉作用, 毒性较低; 还含黄草乌碱乙(Vilmorianine B)及另一种微量生物碱。
2. 多根乌头 A.karakolicum Rap., 在新疆作草乌用。 植物的茎直立; 叶三裂, 裂片细裂, 小裂片线形; 花序轴被贴伏的小柔毛 。 块根3~4个或更多呈链状合生, 长4~8cm, 直径0.5~1.5cm, 下端渐细; 表面棕褐色, 有纵皱纹。根横切面, 皮层极薄, 木质部束中导管1~3列, 形成层不明显。根部含生物碱达1.5%,其中乌头碱可达0.6%; 尚含准噶尔乌头碱 (Monoacetylsoongorine), 乙酰准噶尔乌头碱(Monoacetylsoongorine), 多根乌头定碱(Karacolidine), 乌头芬碱(Aconifine)等。
3. 瓜叶乌头 A. hemsleyanum Pritz. 在四川和湖北部分地区作草乌用。 植物的茎缠绕; 叶3深裂至距基部8mm以上处, 叶中央深裂片梯状菱形, 先端急尖至渐尖; 盔瓣高盔形。 根呈圆锥形, 长约5cm, 直径约1cm。 表面深棕色, 有纵皱纹及须根痕。 根横切面皮层石细胞成群。 木质束排列呈五角形。 形成层不明显。
4. 圆锥序乌头 A. paniculigerum Nakai, 在吉林、辽宁作草乌用。 植物高可达1cm; 茎直立; 叶掌状3全 裂; 圆锥花序顶生, 花梗密被开展的柔毛; 盔瓣盔形, 前缘有一长喙。块根成对, 倒卵状三角形, 长1.5~2.5cm, 直径0.5~1.0cm。表面深褐色。 根横切面可见皮层石细胞密集, 韧皮部宽广, 形成层呈圆形。
5. 松潘乌头 A. sungpanense H.-M., 块根在陕西、青海、甘肃个别地区作草乌用。植物的茎缠绕; 叶掌状分裂达基部; 花序的毛贴伏, 盔瓣盔形。 根呈纺锤形, 长4~5cm, 直径1~2cm。 表面棕褐色, 有深纵皱纹, 须根多。 断面髓部呈白色。横切面可见皮层近内皮层处有多数石细胞, 方形或长方形, 形成层呈五角形。 6. 在陕西太白山一带尚产一种太白乌头 A. taipeicum H.-M., 又名金牛七, 各别地区也用以代乌头用。 植物茎直立, 高35~60cm, 上部稍呈"之"字形; 叶片五角形, 3深裂至距基部2.5~5mm处; 总状花序具花2~4, 花序轴及花梗被反曲的短柔毛, 盔瓣盔形。根呈圆锥形, 长2~3.5cm, 直径0.5~1.3cm; 表面灰褐色,有深纵皱纹及残存须根。 断面呈黑色或深褐色, 角质状。横切面可见皮层石细胞散列, 长条形或纺锤形; 形成层呈五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