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痰湿体质》课题”列入世界卫生组织推广项目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推动的“中医药‘上工治未病’工程项目以及中医药对亚健康防治干预研究”项目,通过对中医“治未病”基本概念和发展嬗变进行课题研究,建立中医遴选标准,对“上工”、“未病”、“治未病”等概念进行厘定,对基本概念进行文献考证和内涵挖掘,通过逻辑思维的系统分析和提炼,揭示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涵,确定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核心内容,建立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基本框架,完善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体系,遴选行之有效的“治未病”方法,编写成《中医治未病教材》。《教材》由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组织专家编写,它的成功验收将为全国广泛深入开展中医“治未病”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大纲。
7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在“扶阳罐亚健康治疗”试点单位参观考察,并启动“痰湿体质”干预项目课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笑频介绍说,“中医药治未病”项目工程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合作的一个项目,由中国传统医学同相关机构共同发展传统医学,由中国提出,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这个项目由中医药管理局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之所以选择“治未病”是因为中医药发展快,需求量大,而中医药学面向的不仅是防与治,更注重的是养生。以“治未病”为核心的观念,有选择性的、很深入、较分散地把理念进行传播,把模式和方式进行归结,在社区进行宣传,从而提高中医药的工作。
据专家介绍,像“扶阳罐”等新一代养生保健仪器,将传统中医理念形成产业化是趋势。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