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Eble等[3~6]对狭霉素C的研究结果显示,狭霉素C极易溶于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和热水中,室温下的溶解度为:水8mg/ml,甲醇8mg/ml,乙醇6mg/ml,1?丁醇2mg/ml,乙酸乙酯0.23mg/ml。25℃的比旋度为-53.7°(c,1%的二甲基亚砜溶液)、-68°(c,1%的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不是很稳定,pH2.0,30℃的半衰期是18h;中性条件下0到25℃很稳定。在0.01mol/L酸溶液中259nm时紫外光谱的吸收系数是508;同时证实了狭霉素C就是阿洛酮糖腺苷(psicofuranine),结构为6?amino?9?(β?D?psicofuranosyl)?purine。狭霉素C在体内有抗微生物和抗肿瘤活性,小鼠防护实验中无论口服还是皮下给药都能有效的抑制Streptococcus hemolyticus和Escherichia coli。对Diplococcus pneumoniae、Proteus vulgaris、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Salmonella的感染没有活性,对病毒和线虫感染也不起作用。该抗生素还能降低小鼠肾细胞Micrococcus aureus慢性感染的数目。在普通的肉汤和琼脂培养基中,狭霉素C在体外没有活性,但在含有肝脏提取液的半合成培养基中,检定板在检测前冷藏4h的情况下,狭霉素C在体外对Salmonella pullorum、Staphylococcus aureus、Sta?phylococcus albus、Streptococcus hemolyticus和Esche?richia coli有活性。狭霉素C在体外用平板扩散法检测的限度:水中10mg/ml,血液中3mg/ml;浊度评价的检测限度0.5mg/ml。检定菌均为Staphylococcus aureus FDA?209P。
Yuntsen等在1958年报道了狭霉素A的结构[7]。随着研究的深入,1964年Hocksema通过核磁共振光谱认为以前提出的结构有误,指出在糖基中不存在C?甲基基团[8],对1958年报道的结构进行了修正,同时证明了狭霉素A就是德夸霉素(decoyinine)[8]。德夸霉素原为阿洛酮糖腺苷发酵过程的副产物,与狭霉素A具有相同的分子式,水合产物、甲醇和乙醇的溶剂化物有相同的熔点,相同的红外光谱。通过两者的核磁共振光谱及其相关降解产物的比较,显示两者同质。
1966年Chassy等推断出德夸霉素中糖的结构为6?Deoxy?D?erythro?2,5?hexodiulose,完成了糖的生物合成过程的研究,指出糖的合成直接来源于D?[1?14C]葡萄糖或14C标记的D?果糖。同时通过14C标记狭霉素C中的腺嘌呤,证实了在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发酵过程中狭霉素A、C可以相互转化[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