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外斐氏反应?
【回答】答复:本题选D。题中应为OXK凝集反应1:320,已校对。
男性,25岁,5天前突然高烧最高达40℃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并有焦痂,淋巴结肿大,肝脾均大,血WBC正常,变形杆菌OXK凝集反应1:320,最可能诊断恙虫病
外斐氏反应
变形杆菌OX19、OX2、OXK凝集价<1:80
人体被立克次体感染后,血清中逐渐产生相应抗体,用与立克次体有共同菌体抗原的变形杆菌OXl9、OX2、OXK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该抗体在发病后5~12天出现,至数月后基本消失,一般凝集价在1:160以上或病程中效价明显上升有诊断意义。我国常见的立克次体病上要为斑疹伤寒和恙虫病,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为OX19凝集价升高,恙虫病主要表现为OXK升高明显。
【追问】到底是A还是D?
【回答】答复:本题选D。题中应为OXK凝集反应1:320,已校对。
男性,25岁,5天前突然高烧最高达40℃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并有焦痂,淋巴结肿大,肝脾均大,血WBC正常,变形杆菌OXK凝集反应1:320,最可能诊断恙虫病
外斐氏反应
变形杆菌OX19、OX2、OXK凝集价<1:80
人体被立克次体感染后,血清中逐渐产生相应抗体,用与立克次体有共同菌体抗原的变形杆菌OXl9、OX2、OXK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该抗体在发病后5~12天出现,至数月后基本消失,一般凝集价在1:160以上或病程中效价明显上升有诊断意义。我国常见的立克次体病上要为斑疹伤寒和恙虫病,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为OX19凝集价升高,恙虫病主要表现为OXK升高明显。
【追问】体干是OXK1:320,故应选江虫病
【回答】答复:考虑录入有误,已更正。
本题选D。题中应为OXK凝集反应1:320,已校对。
男性,25岁,5天前突然高烧最高达40℃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并有焦痂,淋巴结肿大,肝脾均大,血WBC正常,变形杆菌OXK凝集反应1:320,最可能诊断恙虫病
外斐氏反应
变形杆菌OX19、OX2、OXK凝集价<1:80
人体被立克次体感染后,血清中逐渐产生相应抗体,用与立克次体有共同菌体抗原的变形杆菌OXl9、OX2、OXK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该抗体在发病后5~12天出现,至数月后基本消失,一般凝集价在1:160以上或病程中效价明显上升有诊断意义。我国常见的立克次体病上要为斑疹伤寒和恙虫病,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为OX19凝集价升高,恙虫病主要表现为OXK升高明显。
【追问】a.b.的临床表现有什么不同?
【回答】答复:
您好!
下述内容供您参考:
斑疹伤寒的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流行性斑疹伤寒一般潜伏期为10~14天。如果感染量大,发病时间可提前。前驱症状不明显,有的只有低热、头痛和疲倦等。地方性斑疹伤寒潜伏期一般5~15天。
(二)症状和体征: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症状和体征主要为四项,即发热、头痛、皮疹和淋巴结肿大。
(三)物理检查:最常见的体征为脾肿大。
(四)并发症:中耳炎、腮腺炎、细菌性肺炎是常见的并发症,有的可出现阴囊、阴茎、阴唇肿胀和坏疽。有时可出现神经刺激症状,有的昏迷、迟钝、呆傻,有的兴奋。
伤寒的临床表现:
伤寒杆菌经口进入人体后侵袭小肠,并穿透肠粘膜上皮细胞,被局部淋巴组织(派尔氏淋巴集结)的巨噬细胞吞噬,部分病菌进入血循环,引起原发菌血症,病人多无症状,此期是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15天(3~60天不等)。被吞噬的病菌在细胞内增殖,并再次进入血液,临床症状日益明显。多年来认为伤寒杆菌内毒素血症是造成发热、白细胞低下等临床表现的重要原因,但未能证实。目前认为持续发热是病灶中单核巨噬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所致。病变的肠粘膜释放大量5-羟色胺,这可能与伤寒的灶性坏死和动脉炎有关。免疫复合物和补体在伤寒发病中的作用正受到重视。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约为4周,可分成4期。初期,起病大多缓慢,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怕冷、发热,体温呈梯形上升,一周内达40℃。常有腹胀、便秘。因肠道病变主要在回肠末端及回盲部,故右下腹有压痛。此时作血及骨髓的病原菌培养均有很高的阳性率。第二周进入极期,持续高热,多呈稽留热型(全天体温波动不超过1℃)。全身中毒症状加重,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损害更明显;病人有特殊的伤寒面容,神情淡漠、反应迟钝,对周围呈无欲状态,精神恍惚,重者谵妄,小儿可有惊厥。因肠壁组织发生坏死、溃疡,出现腹泻及大便带血。中毒性肠麻痹可致明显的腹胀。30~40%的病人有相对缓脉,即脉搏不随体温升高而增快1/2~3/4的病人有肝脾肿大。部分病人因皮肤毛细血管被伤寒杆菌栓塞,于第7~10日在胸腹部出现少量玫瑰疹,其色黯红,压之褪色,2~4天消退后可再发。第3周为缓解期。多数病人免疫功能开始增强,症状缓解,体温渐降。由于肠壁组织坏死并形成溃疡,血管受损可引起肠出血,此时大便潜血阳性或为暗红色血便,若病变穿透肌层及浆膜层可致肠穿孔。病人有突然剧烈的腹痛、腹胀、腹肌紧张及压痛等腹膜炎症状。此期伤寒杆菌可随坏死剥落的组织从大便排出,因此,大便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增高。第4周进入恢复期,病人的免疫力进一步增强,伤寒杆菌在血液及各器官中渐渐消失,肠道内溃疡愈合,体温正常,症状及体征消失,一般需1个月才可完全恢复。本病有复发及再燃的情况。在临床症状消失1~2周后,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残留在体内的细菌大量繁殖,再次侵入血循环,使症状再现,血培养又呈阳性,此为复发。一般较初发症状轻,病程短。再燃是在病程2~3周时,已经下降的体温再度升高,血培养又出现阳性。由于机体的免疫状态、感染菌株、治疗措施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的不同,本病临床经过差异很大,可分为:①轻型,多见于接受过预防接种或病初即用抗生素治疗者,及部分儿童患者。体温在38℃左右,全身中毒症状轻,病程仅1~2周。②重型,病情复杂、凶险,常有并发症。③迁延型,病初似典型病例,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发热可持续5周以上,有慢性血吸虫病者及老年人易患此型。④消遥型,无明显症状,活动正常,部分患者可突然出现肠出血或肠穿孔。⑤顿挫型,起病急,恢复快,1周左右症状即可消退,部分儿童常为此型。
【追问】临斑疹伤寒和恙虫病的床表现
简单点,谢谢
【回答】答复:您好
斑疹伤寒分两型,您如果想弄明白,无法用一两句话概括,知识点如下:
(一)流行性斑疹伤寒:
1. 流行病学:冬春季发病,有衣虱感染史;
2. 临床症状:突然高烧并伴有剧烈头痛;
3. 体征:80%以上的患者4~7日出现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2~5mm,压之退 色,一周后变为暗红色或紫癜样皮损,压之不退色;
4. 实验室诊断:
4.1血清学诊断:室温补体结合试验(CF):普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滴度大于莫氏立克次体抗体滴度二倍以上,一次血清抗体滴度≥1∶32,双份血清恢复期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可确诊为现患病例。
4.2病原学诊断:从发热期患者血标本中分离出普氏立克次体或从发热期患者血标本中扩增出普氏立克次体特异性DNA片段。
(二)地方性斑疹伤寒:
1.流行病学:多数秋冬季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有家鼠接触史或居住场所有大量家鼠、蚤或有宠物猫。
2.临床症状:突然发热伴有剧烈头痛;
3.体征:发热在38~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皮疹较少或不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常不明显。
4.实验室诊断
4.1血清学诊断:室温微量补体结合试验(CF):抗莫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高于抗普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2倍以上,且抗体滴度达1∶32以上,或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4倍以上。
4.2病原学诊断:从发热期患者血标本中分离出莫氏立克次体,或从发热期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流行性斑疹伤寒一般潜伏期为10~14天。如果感染量大,发病时间可提前。前驱症状不明显,有的只有低热、头痛和疲倦等。地方性斑疹伤寒潜伏期一般5~15天。
(二)症状和体征: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症状和体征主要为四项,即发热、头痛、皮疹和淋巴结肿大。
(三)物理检查:最常见的体征为脾肿大。
(四)并发症:中耳炎、腮腺炎、细菌性肺炎是常见的并发症,有的可出现阴囊、阴茎、阴唇肿胀和坏疽。有时可出现神经刺激症状,有的昏迷、迟钝、呆傻,有的兴奋。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该病的特殊体征:焦痂与溃疡,某组病例总结,98%的病例有此特征。当皮肤受咬后,首先出现红色丘疹,继而变为水疱,以后中心部坏死,形成黑色痂皮,即焦痂。焦痂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2-10毫米,也可小至1毫米或大至15毫米,周围绕以红晕,稍隆起成围堤状。痂皮脱落后形成小溃疡。溃疡也呈圆形或椭圆形,周边整齐而稍隆起,基底洁净。焦痂好发于腋窝、腹股沟、外生殖器、腰、背等处,一般只有一个,有时可有二,三个。由于焦痂与溃疡不痛不痒,通常匿于隐蔽处,病人和医生往往不易察觉,易造成漏诊误诊。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0天,一般为10~14天。
(一)毒血症症状起病急骤,先有畏寒或寒颤,继而发热,体温迅速上升,1~2天内可达39~41℃,呈稽留型、弛张型或不规则型。伴有相对缓脉、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思睡、食欲不振、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个别患者有眼眶后痛。严重者出现谵语、烦躁、肌颤、听力下降,脑膜刺激征,血压下降,还可并发肺炎。发热多持续1~3周。
(二)焦痂及溃疡 为本病特征,约见于67.1~98%的患者。发病初期于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红色丘疹,一般不痛不痒,不久形成水泡,破裂后呈新鲜红色小溃疡,边缘突起,周围红晕,1~2天后中央坏死,成为褐色或黑色焦痂,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0.5~1cm,痂皮脱落后形成溃疡,其底面为淡红色肉芽组织,干燥或有血清样渗出物,偶有继发化脓现象。多数患者只有1个焦痂或溃疡,少数2~3个,个别多达10个以上,常见于腋窝,腹股沟、外阴、肛周、腰带压迫等处,也可见于颈、背、胸、足趾等部位。
(三)淋巴结肿大全身表浅淋巴结常肿大,近焦痂的局部淋巴结肿大尤为显著。一般大小如蚕豆至鸽蛋大,可移动,有疼痛及压痛,无化脓倾向,消散较慢,在恢复期仍可扪及。
(四)皮疹 约35~100%的患者在4~6病日出现暗红色斑丘疹。无痒感,大小不一,直径为0.2~0.5cm,先见于躯干,后蔓延至四肢。轻症者无皮疹,重症者皮疹密集,融合或出血。皮疹持续3~10天消退,无脱屑,可留有色素沉着。有时在第7~8病日发现软硬腭及颊粘膜上有粘膜疹。
(五)其它 50%患者有脾大;10~20%患者肝大。部分病人可见眼底静脉曲张,视乳头水肿或眼底出血。心肌炎较常见。亦可发生间质肺炎、睾丸炎、阴囊肿大、肾炎、消化道出血、全身感觉过敏、微循环障碍等。
【追问】请问冷凝激试验是检测什么病?
【回答】答复:
您好!
[项目名称]冷凝集试验
主要用于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辅助诊断。
[参考值]凝集价≤1:32
[临床意义]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患者的血清中常含有较高的寒冷红细胞凝集素,简称冷凝集素,它能与患者自身红细胞或“O”型人红细胞于4℃条件下发生凝集,在37℃时又呈可逆性完全散开。75%的支原体肺炎病人,于发病后第二周血清中冷凝集素效价达1:32以上,一次检查凝集价>1:64或动态检查升高4倍以上时,有诊断意义。某些患冷凝集素综合征的病人,其效价可高达1:1000以上。绝大多数正常人本试验呈阴性反应,但本试验并无特异性,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锥虫病、肝硬化等也可呈阳性反应,但滴度均较低。
★问题所属科目:临床执业医师---内科学(含传染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