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是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了相关知识点,以便广大考生参考学习。
诊断程序一般包括:疑诊、确诊、求因三个步骤。
(一)根据临床情况疑诊肺血栓栓塞症(PTE)
1.从临床表现识别可疑的PTE患者 在高危病例出现难以解释的突发性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血或头晕、晕厥等症状,尤其是伴有单侧或双侧不对称性下肢肿胀、疼痛等应考虑到PTE的可能;如果出现虚脱/低血压,不能解释的低氧血症、颈静脉怒张、右心奔马律等,应高度怀疑大面积PTE,此时需要进行相关检查。血浆D-二聚体对急性PTE有较大的排除诊断价值。
2.对疑诊病例合理安排,进一步检查以明确PTE诊断
(1)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 是PTE重要的诊断方法。典型征象是呈肺段分布的肺灌注缺损,并与通气显像不匹配。
(2)其他:螺旋CT和电子束CT肺动脉造影(CTPA);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肺动脉造影;为PTE诊断的经典与参比方法;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床旁超声检查是急诊情况下最重要检查;肺核素显像。
3.寻找PTE的成因和危险因素
对某一病例只要疑诊PTE,即应明确是否并存DVT,检查手段包括超声技术、放射性核素或X线静脉造影 、CT静脉造影(CTV)、MRI静脉造影(MRV)、肢体阻抗容积图(IPG)等,其中静脉造影是诊断DVT的金标准。
(二)确诊:
在临床表现和初步检查提示(PTE)的情况下,应安排确诊检查,包括以下4项,其中1项阳性即可明确诊断。
1.螺旋CT:是目前最常用的PTE的确诊手段。
2.放射性核素肺通气/血流灌注扫描:是PTE的重要诊断方法。典型征象是呈肺段分布的肺血流灌注缺损,并与通气显像不匹配。
3.磁共振显像(MRI):MRI肺动脉造影(MRPA)对段以上肺动脉内血栓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避免注射碘造影剂。
4.肺动脉造影:为诊断PTE的经典与参比方法,特征性征象为:血管腔内充盈缺损及血管完全阻塞。
(三)求因
1.明确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2.寻找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诱发因素。
(四)PTE的临床分型
1.急性血栓栓塞症
(1)大面积PTE:临床上以休克和低血压为主要表现,即体循环动脉收缩压25mmHg,活动后肺动脉平均压>30mmHg,超声波检查示右心室壁增厚,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2)非大面积PTE:不符合以上大面积PTE标准的PTE。
2.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存在呈慢性、进行性病程经过的肺动脉高压的相关表现,后期出现右心衰竭;影像学检查证实肺动脉阻塞,并经常呈多部位、广泛阻塞;右心导管检查示静息肺动脉平均压>25mmHg,活动后肺动脉平均压>30mmHg,超声波检查示右心室壁增厚,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