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2.有关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的论述,正确的是
A.多见于1型糖尿病
B.一定有重症糖尿病病史
C.常有明显酸中毒
D.治疗必须用低渗盐水
E.多见于老年轻型糖尿病
老师,能帮我讲解与酮症酸中毒的区别吗?谢谢帮我分析以上答案的错误之处。
【回答】答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由于总体上胰岛素缺乏,使葡萄糖转变成脂肪氧化代谢造成的。在1型糖尿病病人中,常见诱发因素是停用胰岛素,感染,外伤,梗塞,使平时胰岛素用量显得不足。2型糖尿病病人出现酮酸中毒(DKA)少见,是由于严重与长期高血糖使胰岛素分泌明显减少,摄食减少(高血糖毒性)。在治疗上:1、输液:是极关键的措施。2、胰岛素治疗:小剂量治疗方案是简便、有效、安全的。3、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4、处理并诱因和防治并发症。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yperosmolar nonketotic diabetic com a,简称高渗性昏迷) 是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的另一临床类型。多见于老年人,好发年龄为50~70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约2/3病人于发病前无糖尿病史,或仅有轻度症状。 本症发病机制复杂,未完全阐明。常见诱因有:感染、急性胃肠炎、胰腺炎、脑血管意外、严重肾疾患、血液或腹膜透析、静脉内高营养、不合理限制水分,以及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噻嗪类利尿药等。起病时常先有多尿、多饮,但多食不明显,或反而食欲减退,以致常被忽视。失水随病程进展逐渐加重,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幻觉、定向障碍、偏盲、上肢拍击样粗震颤、癫痫样抽搐(多为局限性发作或单瘫、偏瘫)等。最后隐入昏迷。实验室检查尿糖强阳性,但无酮症或较轻,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突出的表现为血糖常高至33.3mmol/L(600mg/dl)以上,一般为 33.3~66.6mmol/L(600~1200mg/dl);血钠升高可达155mmol/L;血浆渗透压显著增高达330~460mOsm/kg·H2O,一般在350mOsm/kg·H2O以上。 治疗上大致与酮症酸中毒相近,因病人严重失水,可超过体重的12%,应积极补液。因病人高血钠明显,有认为先输0.45%氯化钠。但低渗溶液可致血浆渗透压下降较快,可能诱发脑水肿,并有可能出现溶血反应,故主张先用等渗氯化钠溶液。因此,可先输生理盐水1000~2000ml后再根据血钠和血浆渗透压测定结果再作决定。如治疗前已出现休克,宜首先输生理盐水和胶体溶液,尽快纠正休克。如无休克或休克已纠正,在输注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350mOsm/kg·H2O,血钠>155mmol/L,可考虑输注0.45%氯化钠低渗溶液,在中心静脉压监护下调整输注速度。当血浆渗透压降至330mOs m/kg·H2O时,再改输等渗溶液。静脉注射胰岛素首次负荷量后,继续以每小时每公斤体重0.1U的速率静脉滴注胰岛素。应注意高血糖是维护病人血容量的重要因素,如血糖迅速降低而液体补充不足,将导致血容量和血压进一步下降。当血糖下降至16.7mmol/L(300mg/dl)时,可开始输入5%葡萄糖溶液并加入胰岛素(每3~4g葡萄糖加1U胰岛素),同时参考每小时尿量补充钾盐。应密切观察从脑细胞脱水转为脑水肿的可能,其发生机制未完全明瞭,可能与长时间组织缺氧,细胞内、外液渗透压下降速率不平衡等因素有关。当血浆渗透压迅速下降时,水向细胞内转移,导致脑水肿。
综上,此题选E。
【追问】确诊须做的检查除血糖外还用检查什么谢谢
【回答】答复:
2.有关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的论述,正确的是
A.多见于1型糖尿病
B.一定有重症糖尿病病史
C.常有明显酸中毒
D.治疗必须用低渗盐水
E.多见于老年轻型糖尿病
诊断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的实验室诊断标准:血糖≥33.3mol/L;有效血浆渗透压≥320mOsm/L;血清碳酸氢根≥15mmol/L或动脉血pH≥7.3;尿糖强阳性,尿酮体阴或弱阳性。
★问题所属科目:临床执业医师---内科学(含传染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