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提问】请教老师:耳石症属于哪一科的内容?其病因、症状、诊断、治疗、鉴别、预防是怎么样?

【回答】答复:耳石症属耳鼻喉科疾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为常见的前庭末梢器官病变。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多数病例发病并无明显诱因,而可能的诱因则多见于外伤。

临床特点:

1、发病特点:时间性及空间(位置)性。

2、眩晕特点:

(1)潜伏期:头位改变后数秒后才出现症状。

(2)持续期--渐强、渐弱、短暂、可逆、疲劳

(3)适应性(易疲劳性):

(4)互换性(躺下、坐起均有)

3、眼震特点:同眩晕特点 方向:旋转性或水平性、向地性

治疗:该病药物不能治愈,手法复位有奇效。

症状体征 1、发病突然

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s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s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

2、眼震十分特殊

在坐位训练改变至激发头位时出现一种旋转性的短暂的易疲劳的眼球震动,作耳向下时眼震为顺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眼睛震持续过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至坐位时,出现一种方向相反的短暂低速度眼震。

3、病程

可为数小时至数周,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眩晕的成为变化较大,严重者于头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眩晕发作后可有较场时间的头重脚轻及飘浮感。

4、多见于中年患者(45—50岁)。

疾病病因

主要是由于耳石器异位所引起,也可能与下列疾病有关或继发于下列疾病。

1、耳石病

迷路老年性改变,或退行性变椭圆囊斑变性及耳石膜脱落后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特别是后半规管中。

2、外伤

颅脑外伤,血管病变如高血压、低血压、颈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引起的内耳循环障碍,特别多发于轻度头颅外伤后数天及数周,或头部加速减速运动时所致的外伤。

3、耳部疾病

如中耳及乳突感染、迷路炎后,梅尼埃病缓解期,前庭神经炎、突聋。

诊断检查

临床检查

1、Hallpike变位性眼震试验

应为常规检查的重要方法。

2、听力学检查

一般无听力学异常改变

3、姿势图检查

无特异性诊断患者临床表现为在某种体位和头位时突然发作眩晕并出现眼震,伴有轻度自主神经症状,但不伴有耳聋、耳鸣等耳蜗症状。位置性、变位性实验出现旋转性或水平旋转性眼震,有潜伏期,持续数秒至30s,连续检查时有习服现象。冷热实验多为正常。

治疗方案

治疗虽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可自愈的疾病,但其自愈的时间有时可达数月或数年,严重的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故应尽可能地治疗。

1、心理治疗

指出本病为良性过程,无严重的后遗症,以接触患者的精神负担。

2、体位和头位

当眩晕发作剧烈时,尽量避免采用可引起眩晕发作的体位和头位。

3、抗眩晕药

桂利嗪或氟桂利嗪等有一定效果,也可加服血管扩大剂及西地泮类药物。

4、前庭习服疗法

目的是增加对眩晕的耐受能力,有一定的疗效。

5、体位疗法

指导病人闭眼,从坐位到侧卧位,当眩晕消失后坐起,30s后再向另一侧侧卧,两侧交替进行直至症状消失为止,每3h进行一次,通常7—10g症状可消失。

6、手法耳石复位

目的是使沉积在后半规管的耳石复位。根据耳石异位的半规管的不同,手法不同。

7、手术疗法

如上述疗法无效,且影响生活工作质量者,可行后壶腹神经切断术、半规管阻塞术、4%多卡因和链霉素鼓室内注射等。手术治疗适用于单侧病变且患者听力已严重丧失或丧失者。

★问题所属科目:临床执业医师---内科学(含传染病学)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