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执业/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 > 最新信息 > 正文

缺血性结肠炎的治疗

  一、病因

  1、血管因素

  指局部血供减少导致黏膜缺血,发生黏膜损伤。常发生于以下疾病者: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②对洋地黄制剂或利尿剂反应不良的充血性心衰。③由烧伤、消化道出血、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持续性呕吐,重症腹泻。强利尿剂等引起的循环血容量不足而导致的低血压或高凝状态。④新近发生的心肌梗死。⑤既往有四肢动脉血栓。血管炎、淀粉样变性。主动脉瘤破裂等少见疾病。

  2、肠管因素

  包括肠腔压力及肠管蠕动。当肠腔内压力增加,肠蠕动过快时,肠壁血供明显减少。

  二、诊断

  尽管引起缺血性肠病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其临床表现却有相似之处,主要有腹痛、血便。腹泻三大主症。

  腹痛为本病最突出表现,70%~100%的患者有腹痛症状,表现为持续性钝痛,定位不确切,程度可轻重不等;70%病例首发症状为血便或腹泻;少数病人首发症状为呕吐,头晕或“里急后重”。缺血后肠功能紊乱,可导致恶心,呕吐、嗳气、腹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其临床表现常因病变部位,程度及侧枝循环状况而异。如受累肠壁较长,肠壁的完整性遭破坏,可出现肠穿孔,表现为剧烈腹痛,恶臭的血便。

  对缺血性肠炎目前尚无特异性诊断方法。如出现持续或突发腹痛,经检查无特殊发现时应想到缺血性肠炎的可能;如腹痛剧烈、有急腹症或休克体征需警惕有肠穿孔之可能。对疑及该病者必要时可行内镜、CT、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等检查。

  内镜下的病变表现多样,特点为病变黏膜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病变排列呈纵行性,一周内病变特点为黏膜出血、发红、坏死、糜烂及纵行溃疡形成,或仅有黏膜瘀斑及血管走行不清晰。第2周后则少有溃疡形成,至第4周时,各类型的黏膜坏死均已消失。一过性炎症型者多于4周内完全恢复正常。纤维狭窄发生于6周至4个月内。放射线检查可见病变肠段有拇指压痕。

  慢性肠道缺血,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出血,吸收不良;肠道平滑肌反复受损,2~6周后出现纤维增生现象。

  三、治疗与预防

  轻症者可以自愈,以休息、对症治疗为主,保持大便通畅,预后良好。对有动脉硬化者可给予丹参等活血药物治疗;对出现腹膜炎,肠穿孔,肠坏死者则需紧急手术切除坏死肠段,挽救生命。如无并发症,一般预后良好,20%的患者残留结肠瘢痕狭窄。有并发症者需积极抗休克,抗感染治疗,积极治疗基础病变。如合并肠穿孔。肠坏死,腹膜炎等则病死率高,预后不良。

  预防缺血性结肠炎的侵袭,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低盐,低脂饮食。多进食水果蔬菜,把血压、血脂和血黏度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无忧实验班

2025课程

26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