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心理护理 > 正文

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是护理心理学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整理相关知识如下:

  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劳和痛楚。现代科学证明,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1.认知

  由于每个人对发生的事的不同认知,可对健康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这种认知是歪曲的,轻则引起心理问题,重则可能引起抑郁症、焦虑症等。例如,一个护士给患者打针,一次未成功,她可能这样认知:“我能力极差,我不适合做护士,将来什么也做不好。”

  于是垂头丧气、情绪低落。她也可以这样认知:“这是一次偶然失误,我的能力不差,下次一定会成功。”于是信心十足、情绪良好。同理,如果一个人对于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挫折不能正确认知,也会引起心理的问题。客观、科学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周围的环境并做出评价对心身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2.情绪

  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便说明心胸开阔、豁达、乐观等积极情绪对心身健康有益;而忧愁、烦恼等不良情绪则易导致心身疾病。曾护理过匈牙利共产党的首脑卡达尔。亚诺什并看着他去世的护士长艾丽卡回忆说,按照卡达尔的身体状况,他还能活得长久一点,但他入院三天就去世了。因为他一生为之奋斗、操劳的事业和信念的破灭而造成的揪心之苦对他的打击太大了,加上极度的孤独感,使他活不下去。因此,情绪处于良好状态的人,往往能健康长寿。我国有人做过调查,在70~105岁的109例老人中,他们的主要特点是:知足常乐、自甘淡薄、不图名利、胸襟开阔、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3.个性

  由于个性心理的存在,不同个体在相同的环境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模式。如面对同一刺激,有的人觉得无所畏惧、随遇而安;有的人则觉得大难临头,甚至精神崩溃。因此,良好的个性能保持心身健康,还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不良的个性则会损害心身健康,易患某些疾病。如研究证明,气质为弱型和强不平衡型的人易患神经症,弱型的人在精神分裂症病人中所占比例最高;A型性格的人患冠心病远高于B型性格者。其他的研究也证明自我中心、幻想丰富、暗示性高及情绪不稳个性的人易得癔症;胆小、高度内向、害羞、依赖性强的人易得恐怖症;不开朗、好思虑、情绪不稳、多愁善感的人易患忧郁症。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