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房颤动是内科主治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资料,便于各位同学复习备考!
初次发作的房颤且在24~48小时以内,称为急性房颤。通常,发作可在短时间内自行终止。对于症状显著者,应迅速给予治疗。
最初治疗的目标是减慢快速的心室率。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仍可选用,但已不作为首选用药,使安静时心率保持在60~80次/分,轻微运动后不超过100次/分。必要时,洋地黄与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合用。心力衰竭与低血压者忌用β受体阻滞剂与维拉帕米,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禁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与钙通道阻滞剂。经以上处理后,房颤常在24~48小时内自行转复,仍未能恢复窦性心律者,可应用药物或电击复律。如患者发作开始时已呈现急性心力衰竭或血压下降明显,宜紧急施行电复律。IA(奎尼丁、普鲁卡因胺)、IC(普罗帕酮)或Ⅲ类(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可能转复房颤,成功率60%左右。奎尼丁可诱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增加死亡率,目前已很少应用。IC类药亦可致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胺碘酮致心律失常发生率最低。药物复律无效时,可改用电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