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重症医学考试大纲——相关专业知识 |
| 单元 | 细目 | 要点 | 要求 |
| 一、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心肌梗死 | 1.急性冠脉综合征 | (1)病因 | 掌握 |
| (2)病理生理 |
| (3)临床表现 |
| 2.心肌梗死 | (1)病因和发病机制 | 掌握 |
| (2)临床表现 |
| 二、心律失常 | 1.窦房结性心律失常 | (1)病因 | 掌握 |
| (2)发病机制 |
| (3)心电图表现 |
| 2.房性心律失常 | (1)房性过早搏动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心电图表现 | 掌握 |
| (2)心房颤动的病因、发病机制 | 掌握 |
| (3)心房扑动的病因、发病机制 | 掌握 |
| 3.室上性心动过速 | (1)病因 | 掌握 |
| (2)发病机制 |
| (3)心电图表现 |
| 4.室性心律失常 | (1)室早 | 掌握 |
| 1)病因 |
| 2)发病机制 |
| 3)心电图表现 |
| (2)室速、室颤 | 掌握 |
| 1)病因 |
| 2)发病机制 |
| 3)心电图表现 |
| 5.心脏传导阻滞 | (1)病因 | 掌握 |
| (2)临床表现 |
| (3)心电图表现 |
| 6.预激综合征 | (1)病因 | 熟悉 |
| (2)临床表现 | 掌握 |
| (3)心电图表现 | 掌握 |
| 7.抗心律失常药物 | (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 掌握 |
| (2)药理作用 |
| 8.人工心脏起搏 | (1)起搏器的工作原理 | 了解 |
| (2)起搏器介导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 |
| 9.心脏电复律 | 电复律治疗的作用机制 | 熟悉 |
| 10.心导管消融治疗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1)治疗原理 | 了解 |
| (2)并发症的发生机制 |
| 三、心肺脑复苏 | 1.心跳骤停 | (1)心跳骤停的病因及类型 | 熟悉 |
| (2)心跳呼吸骤停后体内的病理生理变化 | 掌握 |
| 2.心肺脑复苏 | (1)心肺脑复苏研究对象、发展简史及定义 | 了解 |
| (2)基础生命支持(BIS),高级生命支持(ALS)的原理 | 掌握 |
| 3.急性全脑缺血 | (1)急性全脑缺血的病理生理 | 掌握 |
| (2)脑死亡的概念 |
| (3)脑复苏的结局 |
| 4.特殊情况复苏 | | 了解 |
| 四、心源性休克 | 心源性休克的病因、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 (1)病因 | 掌握 |
| (2)病理生理 |
| (3)临床表现 |
| 五、心力衰竭 | 心力衰竭的病因、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 (1)病因 | 熟悉 |
| (2)病理生理 | 掌握 |
| (3)临床表现 | 掌握 |
| 六、高血压危象 | 高血压危象的病因、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 (1)病因 | 熟悉 |
| (2)病理生理 | 掌握 |
| (3)临床表现 | 掌握 |
| 七、呼吸衰竭 | 呼吸衰竭的病因、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 (1)病因 | 熟悉 |
| (2)病理生理 | 掌握 |
| (3)临床表现 | 掌握 |
| 八、急性肺损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急性肺损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 (1)概念 | 掌握 |
| (2)病因及分类 | 掌握 |
| (3)发病机制 | 熟悉 |
| (4)病理和病理生理学 | 掌握 |
| (5)临床表现 | 掌握 |
| 九、肺动脉高压 | 1.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 (1)病因 | 了解 |
| (2)病理 |
| (3)病理生理 |
| (4)临床表现 |
| 2.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 (1)病因 | 熟悉 |
| (2)病理 |
| (3)病理生理 |
| (4)临床表现 |
| 十、重症哮喘 | 重症哮喘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 (1)概念 | 掌握 |
| (2)病因 | 熟悉 |
| (3)发病机制 | 掌握 |
| (4)临床表现 | 掌握 |
| 十一、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AECOPD) |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 (1)概念 | 掌握 |
| (2)病因 |
| (3)发病机制 |
| (4)临床表现 |
| 十二、大咯血 | 大咯血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和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 (1)病因 | 掌握 |
| (2)发病机制 |
| (3)病理和病理生理 |
| (4)临床表现 |
| 十三、误吸 | 误吸的概念、病因、 分类及发病机制 | (1)概念 | 掌握 |
| (2)病因 |
| (3)分类 |
| (4)发病机制 |
| 十四、急性肾损伤与肾衰竭 | 急性肾损伤与肾衰竭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 | (1)概念 | 掌握 |
| (2)病因 |
| (3)发病机制 |
| 十五、重症病人的肾脏功能改变及肾脏替代治疗 | 1.重症病人的肾脏功能改变 | (1)病因和分类 | 熟悉 |
| (2)发病机制 |
| (3)临床表现 |
| 2.肾功能改变时的代谢改变与支持 | (1)概念 | 了解 |
| (2)病理生理 | 熟悉 |
| 3.肾脏替代治疗 | (1)治疗的作用原理 | 了解 |
| (2)病理生理 | 熟悉 |
| 十六、消化道出血 |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病理和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 (1)病因 | 掌握 |
| (2)病理和病理生理 | 掌握 |
| (3)临床表现 | 掌握 |
| 十七、重症胰腺炎 | 重症胰腺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 (1)病因和发病机制 | 熟悉 |
| (2)病理 | 熟悉 |
| (3)临床表现和分型 | 掌握 |
| (4)并发症 | 掌握 |
| 十八、肝功能衰竭 | 肝功能衰竭病因、病理和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 (1)分类 | 熟悉 |
| (2)病因 | 熟悉 |
| (3)病理学改变 | 熟悉 |
| (4)发病机制 | 掌握 |
| (5)临床表现 | 掌握 |
| 十九、肠功能衰竭 | 肠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病理和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 (1)分类 | 熟悉 |
| (2)病因 | 熟悉 |
| (3)病理学改变 | 熟悉 |
| (4)发病机制 | 掌握 |
| (5)临床表现 | 掌握 |
| 二十、休克 | 1.概述 | (1)基本概念和分类 | 熟悉 |
| (2)病因 |
| (3)发病机制 |
| (4)临床表现 |
| 2.低血容量性休克 | (1)失血性休克 | 掌握 |
| 1)病因 |
| 2)发病机制 |
| 3)临床表现 |
| (2)创伤性休克 | 掌握 |
| 1)病因 |
| 2)发病机制 |
| 3)临床表现 |
| 3.感染性休克 | (1)病因 | 掌握 |
| (2)发病机制 |
| (3)临床表现 |
| 4.梗阻性休克 | (1)病因 | 熟悉 |
| (2)发病机制 |
| (3)临床表现 |
| 二十一、营养支持 | 1.概述 | (1)重症患者代谢改变的病因、病理生理 | 掌握 |
| (2)各种营养素的药理作用 |
| 2.肠内和肠外营养 | 营养素的分类及选择 | 熟悉 |
| 二十二、血流动力学监测 | 1.心电监测 | (1)概念和测量原理 | 掌握 |
| (2)结果与解读 |
| 2.无创伤性动脉压监测 | (1)概念和测量原理 |
| (2)结果与解读 |
| 3.有创伤性动脉压监测 | (1)概念和测量原理 |
| (2)结果与解读 |
| 4.中心静脉压监测 | (1)概念和测量原理 |
| (2)结果与解读 |
| 5.心排血量监测 | (1)概念和测量原理 |
| (2)结果与解读 |
| 6.肺动脉压监测 | (1)概念和测量原理 |
| (2)结果与解读 |
| 7.肺动脉楔压监测 | (1)概念和测量原理 |
| (2)结果与解读 |
| 8.肺水测定 | (1)概念和测量原理 |
| (2)结果与解读 |
| 二十三、氧代谢的监测 | 1.氧输送 | (1)概念和测量原理 | 掌握 |
| (2)结果与解读 |
| 2.氧消耗 | (1)概念和测量原理 |
| (2)结果与解读 |
| 3.氧摄取率 | (1)概念和测量原理 |
| (2)结果与解读 |
| 4.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 (1)概念和测量原理 |
| (2)结果与解读 |
| 5.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 (1)概念和测量原理 |
| (2)结果与解读 |
| 6.乳酸 | (1)概念和测量原理 |
| (2)结果与解读 |
| 7.胃粘膜pH值 | (1)概念和测量原理 |
| (2)结果与解读 |
| 8.碱剩余 | (1)概念和测量原理 |
| (2)结果与解读 |
| 二十四、呼吸功能监测基础理论 | 呼吸力学指标监测 | (1)概念和测量原理 | 掌握 |
| (2)结果与解读 |
| 二十五、神经系统监测与支持 | 1.出血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 | 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 熟悉 |
| 2. 神经系统监测的概念与测量原理 | (1)颅内压监测 | 熟悉 |
| (2)脑血流监测 |
| (3)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 |
| (4)肌电图(EMG)监测 |
| (5)神经肌肉传递功能(NMT)监测 |
| (6)脑电图与定量脑电图监测 |
| (7)双频谱脑电监测 |
| (8)诱发电位监测 |
| 3.脑保护策略 | 概念、作用机制 | 熟悉 |
| 二十六、镇静与镇痛 | 镇静与镇痛的概念及治疗 | (1)基本概念和原理 | 掌握 |
| (2)治疗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
| 二十七、感染与抗菌药物 | 1.常见感染致病菌 | (1)细菌感染 | 掌握 |
| 1)革兰阳性菌 |
| 2)革兰阴性菌 |
| (2)真菌感染 | 掌握 |
| 1)分类 |
| 2)致病机制 |
| 3)临床表现 |
| 2.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与抗感染的原则 | (1)分类 | 熟悉 |
| (2)作用机制 |
| (3)用法与用量 |
| (4)副作用 |
| (5)疗效评估及药物的选择 |
| 3.重症肺炎与VAP | (1)概念 | 掌握 |
| (2)病因 |
| (3)发病机制 |
| (4)临床表现 |
| 4.导管相关性感染 | (1)概念 | 掌握 |
| (2)病因 |
| (3)发病机制 |
| (4)临床表现 |
| 5.血源性感染 | (1)概念 | 掌握 |
| (2)病因 |
| (3)发病机制 |
| (4)临床表现 |
| 6.尿路感染 | (1)概念 | 掌握 |
| (2)病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 (3)发病机制 |
| (4)临床表现 |
| 7.腹腔感染 | (1)概念 | 掌握 |
| (2)病因 |
| (3)发病机制 |
| (4)临床表现 |
| 8.脑脊髓感染 | (1)概念 | 掌握 |
| (2)病因 |
| (3)发病机制 |
| (4)临床表现 |
| 二十八、内环境紊乱 | 1.水、钠代谢失常(失水、水过多和水中毒、低钠血症、高钠血症) | (1)病因 | 熟悉 |
| (2)临床表现 | 掌握 |
| (3)诊断 | 掌握 |
| 2.钾代谢失常(低钾和高钾血症) | (1)病因 | 熟悉 |
| (2)临床表现 | 掌握 |
| (3)诊断 | 掌握 |
| 3.酸碱平衡失调(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混合性酸碱平衡障碍) | (1)病因和发病机制 | 熟悉 |
| (2)临床表现 | 掌握 |
| (3)诊断与鉴别诊断 | 掌握 |
| 二十九、内分泌监测与支持 | 1.肾上腺危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1)病因 | 熟悉 |
| (2)发病机制 |
| (3)临床表现 |
| 2.甲状腺危象 | (1)病因 |
| (2)发病机制 |
| (3)临床表现 |
| 3.高血糖与酮症酸中毒 | (1)病因 |
| (2)发病机制 |
| (3)临床表现 |
| 4.糖皮质激素 | 作用机制 | 熟悉 |
| 三十、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 | 1.静脉血栓 | (1)病因 | 了解 |
| (2)危险因素 | 熟悉 |
| (3)发病机制 | 熟悉 |
| (4)临床表现 | 熟悉 |
| 2.肺栓塞 | (1)病因 | 熟悉 |
| (2)病理生理学 | 掌握 |
| (3)临床分型和临床表现 | 掌握 |
| 三十一、Sepsis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 1.Sepsis | (1)基本概念及病因 | 熟悉 |
| (2)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 | 掌握 |
| (3)临床特征 | 掌握 |
| 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1)基本概念及病因 | 了解 |
| (2)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 | 了解 |
| (3)临床特征 | 熟悉 |
| (4)相关评分 | 熟悉 |
| 三十二、创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1.多发伤 | (1)病因 | 掌握 |
| (2)病理生理 | 熟悉 |
| (3)创伤后代谢和脏器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 了解 |
| (4)创伤后临床表现与机体反应的调控 | 了解 |
| 2.重型颅脑损伤 | (1)病因 | 掌握 |
| (2)病理生理 | 熟悉 |
| (3)创伤后代谢和脏器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 了解 |
| (4)创伤后临床表现与机体反应的调控 | 了解 |
| 3.连枷胸 | (1)病因 | 掌握 |
| (2)病理生理 | 熟悉 |
| (3)创伤后代谢和脏器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 了解 |
| (4)创伤后临床表现与机体反应的调控 | 了解 |
| 4.脊休克 | (1)病因 | 掌握 |
| (2)病理生理 | 熟悉 |
| (3)创伤后代谢和脏器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 了解 |
| (4)创伤后临床表现与机体反应的调控 | 了解 |
| 三十三、中毒 | 1.概述 | 分类 | 了解 |
| 2.常见农药中毒 | (1)发病机制 | 熟悉 |
| (2)临床表现 |
| 3.一氧化碳中毒 | (1)发病机制 | 熟悉 |
| (2)临床表现 |
| 4.药物中毒 | (1)发病机制 | 熟悉 |
| (2)临床表现 |
| 三十四、日射病 | 日射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 (1)发病机制 | 熟悉 |
| (2)临床表现 |
| 三十五、儿科 | 常见重症的处理 | 高热惊厥及惊厥持续状态、窒息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 了解 |
| 三十六、妇产科 | 常见重症的处理 | (1)围产期的体内生理变化 | 了解 |
| (2)妊高症、紫痫、产后大出血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