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是检验主管技师考试辅导的部分内容,以下是医学教育网对这块内容的整理,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其原理是指一定波长的光通过溶液遇到抗原抗体复合物时,光线被折射,发生偏转。偏转角度可以从0-90°,这种偏转的角度可因光线的波长和复合物大小不同而有所区别。散射光的强度与复合物的含量成正比,即待测抗原越多,形成的复合物也越多,散射光也越强。同时也和散射夹角成正比,和波长呈反比。
测定方法有终点法和速率法两种。
终点法是在抗原-抗体反应达到平衡时,即复合物形成后作用一定时间,通常是30-60min,复合物浊度不再受时间的影响,但又必须在聚合产生絮状沉淀之前进行浊度测定。
速率法是在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过程中,在单位时间内两者结合的速度。速率法是测最大反应的速度,即反应达到顶峰时的峰值。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在几十秒内得出结果,峰值的高低与抗原的量成正比,峰值出现的时间和抗体浓度、抗原抗体的亲和力直接相关。速率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比终点法好。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对免疫浊度法存在难以克服的钩状效应。即在定量抗体中加入抗原量达到最佳比例时,形成的IC量最大,反应速度最快。如继续加入抗原,形成IC的量不但不再增加,反而减少;反之,在定量抗原中加入抗体,在抗体过量时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这种后带(抗原过量)和前带(抗体过量),统称为钩状效应(hook effect)。钩状效应可以产生假象的弱阳性或假阴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