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肉毒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肉毒梭菌为革兰阳性短粗杆菌,芽胞呈椭圆型,粗于菌体,位于次极端,使细菌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严格厌氧,可在普通琼脂平板和血平板上生长。根据所产生毒素的抗原性不同,肉毒梭菌可分为8个型,引起人类疾病的以A、B型最为常见。肉毒梭菌芽胞体抵抗力很强。肉毒毒素对酸的抵抗力比较强,可在胃液24小时不被破坏,可被胃吸收。但肉毒毒素不耐热,煮沸1分钟即可被破坏。肉毒毒素的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是已知最剧烈的毒素,对人的致死量为0.1~1.0μg.
2.临床意义:本菌主要可引起食物中毒,属单纯性毒性中毒,并非细菌感染。临床表现与其他食物中毒不同,胃肠症状很少见,主要表现为某些部位的肌肉麻痹,重者可死于呼吸困难与衰竭。本菌还可以引起婴儿肉毒病,一岁以下婴儿肠道内缺乏拮抗肉毒梭菌的正常菌群,可因食用被肉毒梭菌芽胞污染的食品后,芽胞在盲肠部位定居,繁殖后产生毒素,引起中毒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3.微生物学检查
(1)分离培养与鉴定:在怀疑为婴儿肉毒病的粪便中检出本菌,并证实其是否产生毒素,诊断意义较大。
(2)毒素检测:可取培养滤液或悬液上清注射小鼠腹腔,观察动物出现的中毒症状。
4.治疗原则:尽早诊断,迅速注射A、B、E三型多价抗毒素,同时进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