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8日凌晨,时间定格,德清县一名退休乡村医生王大为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老人走了,他的眼角膜将被移植到两名眼疾患者身上。这名在农村悬壶济世40余年的医生,在他身后还在“治病救人”。
王大为, 1932年5月出生。从嘉兴卫生学校毕业后,他自愿到条件艰苦的德清县筏头乡卫生院工作,后来他又调至当时的勾里乡卫生院。其间,他放弃了多次去县城医院的机会,毅然选择长期留守在农村,全心全意为农民解除病痛。
王大为在基层工作的40余年时间里,累计接诊病人10万余人次,在当时医疗设备不足、乡卫生院基础设施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以精湛的医术、高度的责任心,成功救治生命垂危的患者。甚至在退休后,王大为还经常为当地的农民免费看病。
尽管他用精湛的医术救治了很多生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自己的生活却过得很艰辛。两个儿子因病残疾,至今还没有成家,王大为的妻子最后也离他而去。几十年来,王大为又当爹又当妈地把孩子养大,一直是父子3人靠着王大为一个人的工资生活。退休后,王大为又先后身患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需要常年服药,生活非常拮据,但他从不向医院和组织提出需要照顾的要求。“十几年前,爸爸就对我说过,要把遗体捐献给学校用作教学。这次在捐献眼角膜的同时,他还决定捐献遗体,把光明和希望留给别人,我帮爸爸填写了遗体捐献登记表和眼角膜捐献登记表。”王大为的儿子说。
今年年初,王大为得了一场大病,经抢救后终于苏醒。据他的亲人回忆,在重症病房,王大为说:“我又一次从鬼门关回人间了,也不知道下次能不能那么幸运。”他当场嘱咐儿子联系红十字会,为他办理捐献手续。王大为一家较为贫困,主要生活来源是他的养老金。他说:“我是学医的,知道遗体和眼角膜有用,政府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关怀,我要捐献自己的遗体和眼角膜来表达感激之情。”
老人不幸离世后,宁波市眼科医院立即赶到德清县人民医院取眼角膜。当天下午,医生带着眼角膜火速赶回宁波。就在这天晚上,来自奉化莼湖55岁的王女士和磐安县51岁的陈女士在医院成功完成了复明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