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最初名字叫“赤脚医生”,是文革中期出现的名词,指的是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当初赤脚医生为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可现在乡村医生的生活现状,却不容乐观。
近年来,为提高农村群众的健康水平,我国逐步加大对村级卫生站建设的投入,将村级卫生站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使老百姓有些小病,不出村就可以享受中西医服务。一些地方卫生设施改善了,可乡村医生的待遇却未见提高。
乡村医生守村42年
深受村民拥护
何廷全,今年62岁,是四川德阳市旌阳区孝感镇灵庙村卫生站的一名乡村医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赤脚医生”,从1969年开始,他就在村上当了一名村医。这一晃,就过去了42个年头。
“在血吸虫、麻疹、疟疾、伤寒等疾病流行的20世纪70年代,我们承担着农业生产和医疗服务的双重任务;在”非典“肆虐的2003年,我每天多次为外地归来的民工测量体温、消毒,没有一分钱报酬。”说到这些,何廷全显得有些激动。
采访中记者得知,每当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愿意在何医生这开点药,花钱不多,药到病除。
“在何老师这看病非常方便,医个感冒只花个八九块钱,很便宜。”村民张先生说。
家住灵庙村8组的罗大娘,提起何医生,更是感谢的不得了,由于家庭贫困又体弱多病,罗大娘给卫生站打了不少白条,可何医生依旧不定期地背起他的药箱,主动上门为罗大娘看病。
“有钱没钱都拿药给我,有时候痛得起不了床,他到家里来打针啊,拿点药啊,太令我们感动了。”罗大娘说。
乡村医生收入低
几无保障
就这样,42年风里来雨里去,何廷全如今已是白发老人,本已到了退休的年龄,可由于村卫生站里人手不够,他只能坚持工作,而每个月的工资,仅有五六百元。连最基本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都没有购买。
“我们这些乡村医生,由于历史问题,没有解决我们的养老问题,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一个后顾之忧。”何廷全表示。
乡村医生担忧后继无人
虽然是这样的待遇,但何廷全仍然在尽心尽力地为村民服务,可由于待遇太差,有能力的年轻人又不愿做乡村医生,但卫生站又不能后继无人,于是他坚持让自己的小女儿留在这里,成为了一名和他一样的乡村医生。
“我父亲非要我留在这。我想,为了灵庙村村民的健康,我也愿意为他们服务。”何廷全女儿何静告诉记者。
这位老医生遇到的情况,不免让记者感到心酸。其实,不仅仅是何廷全,而是全国乡村医生眼前厄待解决的普遍问题。记者了解到,他们的这些顾虑也并不无道理。按照有关从业法规规定,他们一旦超出了从业年龄,将无法再执业。而因为农民身份,从业期间不能获得养老保险,晚年的生活将无法得到保障。
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保障乡村医生生活
值得庆幸的是,国务院办公厅于日前对外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从职能定位、执业场所、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对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出了系统意见,以确保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不破,保障广大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这让何廷全看到了希望。
何廷全表示,“政府和职能部门关心我们这些乡村医生,我做起工作也有信心,哪怕再苦再累也是高兴的。”
业界人士说,乡村医生是农村人口的“健康档案”,应该说,农村人口离不开这些健康的“守护人”。给予乡村医生们相应的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有保障,既是对老年人的尊重,也是对乡村医生几十年工作的肯定,更是稳定乡村医生队伍的需要。希望随着《意见》的出台,以及各地《实施细则》的制定实施,能真正意义上解除乡村医生们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