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心理护理 > 正文

儿童期耳聋的心理问题

  儿童期的耳聋丧失了与家庭、亲友作快速交往(用言语)的机会,这是一种心理挫折。童年期的耳聋发现得愈晚,挫折也就愈重,脾气也愈坏。只有及早发现障碍才能减轻其发展。

  儿童最大的需要的安全感。聋童难以满足这一需要。因为,正常婴儿在需要不满足时,可以通过母亲的得到抚慰,而聋童只有通过视觉及触觉感知,对远距离的听觉抚慰就无从感受。另外,听力丧失影响情绪、智力的发展。教育心理学Cardner指出:“没有词是很难思想的;没有词,聋童就难以分享他人的思想、经验并以此来发展智力”。

  学龄期聋童有两大难题,一是受教育有困难;二是如何参加到听力正常的小伙伴们的群体中去。参加到正常群体中去有助于儿童教育。但是,在常规学校以口头语言为教育手段时,聋童无从获取住处;进聋哑学校则造成下正常听力儿童间的心理隔阂。

  进入青少年期后,耳聋者由于性成熟、寻找职业、成家等困难和挫折,发生情绪障碍者较多。青少年期的社会交往也因耳聋受限,据Garretson调查,耳聋青少年分为三类:一是与耳聋及听力障碍者组成群体,与有听力者互相排斥;另一个极端是排斥“沉默的世界”盼望参加到有正常听力的世界中去;第三种是居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大批人群。他们接受耳聋的现实,认识到自己是“边缘”人群,试图要求听力正常的朋友们以聋者接受他们,并去寻找不太要求听力的受好。这些人的言语能力退化。

  成年后的耳聋者其主要障碍仍然是交往问题,不能听(hear)的人要倾听(listen),但是很少有人能听得比较清晰。“倾听”是一种注意和集中的随意动作。从心理学角度看,获得性失听对个体的安全感与自尊性不利:“耳聋破坏自信心的基础,就象掉进寂静的大海。一个溺水者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探索,他要的是生命线”(Ashley)。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