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生成
| 功能
| 运动、分布
| 阴阳
| 属性
| 关系
|
气 分类 1元气 2宗气 3营气 4卫气
| 1先天之精 2水谷之精 3清气(自然界)
|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 6营养作用
| 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 阳
| 1主动 2主温煦
| 一:气与血 1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 3气能摄血 4气能载血 二:气与津液 1气能生津 2气能行(化)津 3气能摄津
|
元气
| 1先天精气 2水谷精气
| 1促进生殖发育 2推动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活动
| 1根源于肾 2三焦布散全身
| 阳
| 生命之源
| 元气与宗气(见表)
|
宗气
| 1清气(自然界) 2水谷精气
| 1行呼吸 2行气血 3与视、听、言、动有关
| 积聚胸中(膻中)贯注心肺 1上出于肺,循喉咙走息道 2下注丹田,并注入足阳明之气街下行于足。 3贯心入脉
| 阳
|
略
| 宗气与元气(见表)
|
营气
| 水谷精气
| 1营养全身 2化生血液
| 营行脉中,布散全身
| 阴
| 柔顺(清)
| 营气与卫气(见表)
|
卫气
| 水谷精气
| 1护卫肌表、防御外邪 2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3开合汗孔、调节体温
| 1产于中焦 2卫行脉外、布散全身 A与营同步 B昼入阳分,肌表 夜入阴分,内脏 C按机体需求周行全身
| 阳
| 慓疾滑利(浊)
| 卫气与营气(见表)
|
血
| 1物质基础: A营气、津液B肾精 2脏腑共同参与: A脾胃(气血生化之源) B心(主血、生血) C肝(a疏泄气机b贮藏、调节血量c佐肾精化血) D肾(a主骨髓造血b肾元推动脏腑功能)
| 1濡养作用 2运载作用 3血能养神
| 1多个脏腑(心脾肝肾)共同作用 2血行基本条件:气的推动、固摄作用平衡 3血行具备条件: A血量充盈,寒温适度 B脉管性能通畅良好 C脏腑功能正常
|
阴
| 1主静 2主濡润
| 一:血与气 : 1血能化气 a释放机体所需清气、水谷之气(营气) b营养内脏化气功能} 2血能载气 (血为气之母)
二:血与津液: 津血同源 a血能化津 b津能化血
|
津液
| 水谷(脾胃、小肠、大肠共同参与)
| 1滋润营养 2化生血液 3运气载气
| 1脾输布 A脾之升清B脾之散精 2肺宣降 A部分水液经卫气作用化为汗液排出体外B部分水液化为水气呼出口鼻 3肾蒸化 A肾阳直接气化,精者复归于肺,余浊化为尿液排出 B肾阳间接推动温煦脏腑的吸收、输布。
| 阴
|
略
|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