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 公卫医师 > 正文

血压检查

  血压检查是公卫医师实践技能体格检查重要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体格检查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血压是指动脉血压,是重要的生命征。

  1.检测方法血压测量有两种方法即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

  1)直接测量法:一般用于重症患者,在动脉穿刺后直接测定动脉内压力。

  2)间接测量法:使用血压计进行测量。

  血压计有汞柱式、弹簧式和电子血压计,以汞柱式血压计最为常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的方法与步骤:

  ①病人检测血压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和饮用咖啡并在安静环境下休息5~10分钟。

  ②医师将血压计汞柱开关打开,汞柱凸面水平应在零位;

  ③病人可取仰卧位或坐位,肘部和血压计应与心脏同一水平(坐位时应平第四肋软骨;仰卧位时平腋中线)。被测上肢(通常为右上肢)裸露、伸开并外展45度;

  ④将血压计袖带缚于上臂:气囊中部应对准肱动脉,袖带松紧以恰能放进一个手指为宜,袖带下缘应距肘窝横纹2~3cm;

  ⑤将听诊器膜型体件置于肘窝部、肱二头肌肌腱内侧的肱动脉搏动处,轻压之(体件:不应塞于袖带与上臂之间);

  ⑥旋紧与气囊相连的气球充气旋钮,并开始充气。气囊充气过程中应同时听诊肱动脉搏动音,观察汞柱上升高度。待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后,汞柱再升高20~30mm;

  ⑦松开气球上的充气旋钮使气囊缓慢放气,同时医师应水平注视缓慢下降的汞柱凸面水平,下降速度以2~4mm/秒为宜,心率缓慢者下降速度应慢;

  ⑧确定血压数值:按柯氏分期法,汞柱下降过程中,当听到第一次肱动脉搏动声响时汞柱凸面所示数值为收缩压(第一期),随着汞柱下降,搏动声音逐渐加强(第二期),继而出现吹风样杂音(第三期),然后声音突然减弱而低沉(第四期),最终声音消失(第五期)。声音消失时汞柱所示数值为舒张压。用同样的方法测血压二次,取两次检查值的平均值为血压值并记录。血压检测完毕,将气囊排气,卷好气袖并平整地放入血压计中。然后使玻璃管中汞柱完全进入水银槽后,关闭汞柱开关和血压计。

  2.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

  (1)血压可随季节、昼夜、环境、情绪等影响而有较大波动,有时相差甚大,因此连续观察血压升高幅度、波动范围、变化趋势才有较大临床意义;

  (2)低于12岁的儿童(特别是3~6岁以内)、妊娠妇女、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柯氏音不消失者以第四期(声音突然变小而低沉)的汞柱数值较接近舒张压值;

  (3)血压测量时柯氏音第二期有时为无声,称为“听音间隙”,这种现象可导致高估舒张压或低估收缩压的错误;

  (4)重复测量血压时应将气袖完全放气2~3分钟后再测或放气后嘱被检者高举上臂以减轻静脉充血,这样可避免“听音间隙”所导致的错误;

  (5)柯氏音第四期约持续5~10mmHg,若大于20mmHg时,应将变音时的汞柱数值和声音消失时的汞柱数值分别记录之,如160/90/68mmHg.若仅有变音而无声音消失时,应以变音的汞柱数值为舒张压。记录形式应为110/75—0mmHg.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6)血压计气囊的宽度应为被测肢体周径的40%(测上肢血压时成人用气囊宽度一般为12~14cm);气囊长度约为被测肢体周径的80%(60%~100%)。气囊太短或太窄易致血压读数偏高。

  (7)某些情况下(如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应双侧上肢血压对照检查;主动脉缩窄时,应测下肢血压;若疑有体位性低血压时,在病人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测量其卧位、坐位和站立位时的血压值,但应在体位变动2分钟后测血压;血压计仍应与心脏在同一水平。

  3.血压的正常值:上肢收缩压为90~135mmHg,舒张压为60~90mmHg.

  4.血压的意义:①高血压:收缩压大于l40和(或)舒张压大于90mmHg为高血压,主要见于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部分患者有“白大衣”高血压;②低血压:主要原因为心肌收缩功能下降、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等,主要见于各种原因所致休克、血管迷走性晕厥发作等,往往伴有脉压缩小;③两上肢血压不对称;两上肢血压相差大于10mmHg;原因和脉搏不一相似;④下肢血压异常(降低):提示相应部位动脉狭窄或闭塞,见于主动脉缩窄、胸腹主动脉型大动脉炎、闭塞性动脉硬化、髂动脉或股动脉栓塞等;⑤脉压增大和减小:脉压>40mmHg,为脉压增大,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动静脉瘘、甲状腺功能亢进和严重贫血、老年动脉硬化等;脉压<30mmHg,为脉压减小。主要见于休克、主动脉瓣狭窄、心力衰竭、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等。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综合笔试课程

2024年好课

39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