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是中西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要求掌握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慢性肾衰竭的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 任何泌尿系统疾病能破坏肾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者,均可引起肾衰。原发性肾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最为常见,其次为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2.发病机制
(1)慢性肾衰竭进行性恶化的机制 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肾功能恶化与基础疾病的活动性相关。但基础疾病停止活动时,肾功能仍会继续不停地通过一个共同的途径减退。近年认为肾衰恶化速度与遗传有关,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与肾功能减退的速度有重要关系
(2)尿毒症各种症状的发生机制 ①与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有关;②与尿毒症毒素有关;③与肾的内分泌功能障碍有关,如肾衰时不能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骨化三醇等,也可产生某些尿毒癌症状。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
慢性肾衰竭虽由多种肾脏疾患转化而来,因其原发病的不同,病因病机也有差异,但总体来说,肾元虚衰、湿浊内蕴是其根本病机,感受外邪、饮食不当、劳倦过度、药毒伤肾常常是其诱发及加重因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肾病日久 患者肾脏疾病日久,肾元亏虚,脾运失健,气化功能不足,开阖升降失司,则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藏不藏,当泄不泄,形成本虚标实之证。水液内停,泛溢肌肤而为肿,行于胸腹之间,而成胸水、腹水;肾失固摄,精微下泄,而成蛋白尿、血尿;湿蕴成浊,升降失司,浊阴不降,则见少尿、恶心、呕吐。其病之本为脾。肾虚衰,水湿、湿浊是其主要病理因素。但久病入络,可从虚致瘀或从湿致瘀,而见水瘀互结,或络脉瘀阻。
2.感受外邪 感受外邪,特别是风寒、风热之邪是该病的主要诱发及加重因素。感受外邪,肺卫失和,肺失通调,水道不利,水湿、湿浊壅盛,更易败伤脾肾之气,使正愈虚,邪愈实。
3.饮食不当 饮食不洁(或不节),脾胃受损,运化失健,聚湿成浊,水湿壅盛,或湿蕴化热而成湿热。
4.劳倦过度 烦劳过度可损伤心脾,而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精亏虚,肾气内伐。脾肾虚衰,则不能化气行水,升清降浊,水液内停,湿浊中阻,而成肾劳、关格之证。而肾精亏虚,肝本失养,阳亢风动,遂致肝风内扰。
总之,本病病位主要在肾,涉及肺、脾(胃)、肝等脏腑,其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肾元亏虚为主;标实为水气、湿浊、湿热、血瘀、肝风之证。
慢性肾衰竭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肾功能检查 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上升。Scr>133μmol/L,内生肌酐清除率(Ccr)<80ml/min,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血尿酸升高。
2.尿常规 检查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或低比重尿。
3.血常规 检查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
4.电解质检查 常表现为高钾、高磷、低钙等。
5.B超 检查多数可见双肾明显缩小、结构模糊。
慢性肾衰竭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主要是及早发现肾脏病或可能累及肾脏的原发疾病,积极控制,以防发生慢性肾衰竭。对已出现慢性肾衰竭者,要积极控制诱发加重的可逆因素,治疗原发病,纠正高血压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以延缓肾衰竭进展。对尿毒症晚期患者,需防治高钾血症、心衰等严重尿毒症并发症。
生活上注意适当休息,避免劳累,防止感冒。宜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暴饮暴食,戒烟忌酒。对血钾偏高者注意避免水果、红枣等高钾食物,对严重水肿及合并心衰患者应减少盐的摄入。此外,应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氮质潴留,以保持每日大便2~3次为宜,以利毒性物质排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