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学是中医最具特色的临床学科之一,你了解过它在古代的发展状况吗?
明代,太医院设十三医科进行医学教育。《明史》卷七十四“太医院”条写道:“太医院掌医疗之法,凡医术十三科,医官医生医士专科肄业,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接骨,曰伤寒,曰咽喉,曰金银,曰按摩,曰祝由。凡医家子弟,择师而教之,三年五年,一试、再试、三试,乃黜除之”。推拿成为医术十三科之一。推拿在当时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按摩”之名开始有“推拿”之称。二是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小儿推拿不是推拿诊治方法在小儿疾病中简单的应用,而是在理论、手法、穴位上都有不同于推拿在其他临床科中应用的特色。如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也有线(前臂的“三关”和“六腑”)和面(如手指指面部的“脾”、“肝”、“心”、“肺”、“肾”);在手法应用上,较多地使用推法和拿法,并有复式操作法等;在临床治疗中,配合药物,既用药物作介质行操作手法,又用药物内服。惊证是儿科危重症,小儿推拿的发展与当时推拿治疗惊证的独特效果是分不开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题文献《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约成书于1405年)可作佐证。民间有称推拿为“推筋(惊)”,“掐惊(筋)”的。推拿诊治惊证,使用较多的手法是推法、拿法和掐法。明代起,按摩又称推拿的原因,可能与小儿推拿的发展有关。这个时期有不少小儿推拿专著问世。《小儿按摩经》被收录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中,作者仅说是“四明陈氏”,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名《小儿推拿秘旨》和《小儿推拿方脉全书》,系龚云林撰著。该书刊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其中内容除一部分取材于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外,其余都是作者的经验和见解的记录。全书分二卷,卷一所述以推拿治法为主,卷二主要为药物治疗。此书的特点是:①主要以歌诀形式写成,易懂,易记,易于传播;②既是一部较早较丰富的推拿专书,又是一部儿科医籍;③既可供医家临证之用,也可供病家学习使用。《小儿推拿秘诀》又名《推拿仙术》,为周于蕃所撰,完成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书中详细介绍了“身中十二拿法”的穴位和功效;绘有周身穴图;在治疗部分,则介绍了用葱姜汤推,用艾绒敷脐,用葱捣细捏成饼敷穴位等法。明代薛己撰的《正体类要》,是一部骨伤科疾病的诊疗著作,重视内外治并重。在外治法中,介绍了正骨手法十九条。这是推拿手法治疗骨伤疾病的总结,对后世正骨推拿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清代,医学分科数度变动,大医院未设推拿专科。但推拿无论在临床实践中,还是在理论总结上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首先是儿科杂病临床应用的发展。 17世纪 70年代(康熙年间),熊运英编撰的《小儿推拿广意》,对前人的推拿论述与经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在详细介绍推拿疗法时,收录了不少小儿病症的内服方剂,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在《小儿推拿秘诀》一书基础上增补了一些新的内容,书中所介绍的“胸腹按诊法”为其他医书所少见。此外,还有不少小儿推拿专著,如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钱怀的《小儿推拿直录》、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等,都是小儿推拿实践和理论的总结。其次是,以骨伤科疾病为对象的正骨推拿已形成其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对正骨推拿手法总结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提出了手法操作的要领;对骨折、脱位的手法诊治意义,不仅提出有整复作用,而且指出了有康复价值。第三是,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的推拿,与其他外治法和药物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吴尚先所著《理沦骄文》(1864年),是清代外法法中成就最大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该书将推拿、针灸、刮疹等数十种疗法列为外治方法,并介绍将药物熬膏,或敷、或擦、或摩、或浸、或熨、或熏的方法。这使古代的膏摩、药摩得到了较大发展。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推拿学概况,想了解更多推拿学相关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