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护理知识汇总
2015-05-21 15:25 来源:医学教育网
中暑护理知识汇总: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或受到烈日暴晒引起体温调节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根据发病机制不同,中暑分为热射病、热衰竭和热痉挛、日射病4种。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1.环境因素:在高温(室温35℃)、烈日暴晒环境下劳动;若环境温度偏高,但空气中湿度又大,通风不良时从事重体力劳动也易中暑。
2.诱发因素:年老体弱、产妇、慢性病病人,睡眠不足、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疲劳等易诱发中暑。
(二)发病机制:
正常人的体温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产热和散热处于平衡状态,维持体温在37℃左右。医学|教育网整理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以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体表温度时,通过辐射、传导及对流散热发生困难,人体只能借助于汗液蒸发进行散热,有时大量出汗不足以散热,或空气中湿度大,通风不良时,出汗减少使散热受阻。以上情况均可造成体内热的积蓄。
高热对人体系统的影响:
1.体温调节障碍:在高温环境下,产热过多散热不足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导致汗闭,使体温迅速升高发生热射病。
2.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高温对中枢神经系统起抑制作用,使病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四肢无力。烈日或高热辐射长时间作用于头部,可穿透头皮和颅骨引起脑组织损伤、充血。大脑温度可达40~42℃,体温不一定升高称为日射病。
3.心脏负担加重:散热时皮肤血管扩张,血液重新分配,血流加速,心排出量增加,而且大量出汗引起血液浓缩及黏稠度增高,均造成心脏负担加重,最终导致心排出量降低。
4.水、盐代谢紊乱:高温工作出汗是主要的散热途径,而汗液中氯化钠含量为0.3%~0.5%,排汗增多引起盐及水丢失,导致脱水,此时血管扩张,血容量更加不足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称为热衰竭;丢失盐过多且补充不足引起肌肉痉挛,可发生热痉挛医学|教育网整理。
5.其他:高热心排出量降低,可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易致肾功能减退。体温>42℃时,蛋白质可变性;体温>50℃时,数分钟后所有细胞均死亡。
……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