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手机站

登录/注册

医生护士岗前院感培训

2014-09-17 14:57 来源:医学教育网

医生护士岗前院感培训

一、科室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1、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并且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3、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4、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

5、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

6、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

二、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呼吸系统: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胸膜腔感染(二)心血管系统:侵犯心脏瓣膜(包括人工心瓣膜)的心内膜炎、心肌炎或心包炎(三)血液系统:血管相关性感染、败血症、输血相关感染:常见有病毒性肝炎(乙、丙、丁、庚型等)、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疟疾、弓形体病等。

(四)腹部和消化系统:感染性腹泻、胃肠道感染、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病毒性肝炎、腹(盆)腔内组织感染、腹水感染(五)中枢神经系统:细苗性脑膜炎、脑室炎脑侵袭性操作(如颅脑手术、颅内穿刺、颅内植入物)史,或颅脑外伤或腰椎穿刺史,颅内脓肿(包括脑脓肿、硬腆下和硬膜外脓肿等);椎管内感染:包括硬脊膜下脓肿和脊髓内脓肿。

(六)泌尿系统(七)手术部位: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器官(或腔隙)感染(八)皮肤和软组织:皮肤感染、软组织感染、褥疮感染包括:褥疮浅表部和深部组织感染;烧伤感染、乳腺脓肿或乳腺炎、脐炎、婴儿脓疱病(九)骨、关节:关节和关节囊感染、骨髓炎、锥间盘感染(十)生殖道:外阴切口感染、阴道穹隆部感染、急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男女性生殖道的其它感染(十一)口腔(十二)其它部位:涉及多个器官或系统,而又不适合归于某系统的感染;通常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皮疹也应列入此类,如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等。

三、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的监测㈠医院室内空气的消毒

Ⅰ类环境:包括层流洁净手术室和层流洁净病房,细菌总数≤10cfu∕m3,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Ⅱ类环境:包括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洁净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

细菌总数≤200cfu∕m3,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Ⅲ类环境:包括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和房间细菌总数≤500cfu∕m3,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采样时间及注意事项: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 进行采样。

㈡物体和环境表面消毒Ⅰ类环境:包括层流洁净手术室和层流洁净病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Ⅱ类环境:包括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洁净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

Ⅰ、Ⅱ类环境要求物体表面的细菌总数≤5 cfu/cm2,未检出致病菌。

Ⅲ类环境:包括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和房间,未检出致病菌。≤10cfu/cm2,未检出致病菌。

IV类环境:包括传染病科及病房。要求物体表面细菌总数≤15 cfu/ cm2,未检出致病菌。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 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或是在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㈢手和皮肤黏膜消毒:采样时间:在接触病人和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或消毒后立即采样。

Ⅰ、Ⅱ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5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为消毒合格。

Ⅲ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10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Ⅳ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15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消毒合格。

皮肤粘膜:参照手的卫生学标准执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㈣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1、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

2、接触粘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g或100 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3、接触皮肤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0cfu∕g或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㈤使用中消毒剂与无菌器械保存液卫生标准:1、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应≤100cfu∕ml,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2、无菌器械保存液:必须无菌。

四、医院感染爆发报告与控制

1、医院感染爆发:临床科室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源医院感染病例,应在24小时内上报感染办2、协助感染办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周围人群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制定控制措施。包括对病人进行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灭菌处理,隔离病人,停止接受新病人,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免疫接种或投药等。

5.分析、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处理流程:临床科室发现感染病例一→报告感染办一→感染办核实流行或爆发一→报告院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一→同时查找感染源一隔离病人一→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一→制定控制措施一→分析调查资料一→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五、手卫生规范

手卫生: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取出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首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皂液(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 清除或杀灭首部暂居菌和减少长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常居菌:能从大部分人的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是皮肤上持久的固有的寄居者,不易被机械的摩擦清除。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类、丙酸菌属、不动杆菌属等。

暂居菌: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得,可随时通过手传播,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手消毒剂:用于手部皮肤消毒,以减少手部皮肤细菌的消毒剂,如乙醇、异丙醇、氯已定、碘伏等速干手消毒剂:含有醇类和护肤成分的手消毒剂,包括水剂、凝胶和泡沫型手卫生设施:用于洗手与手消毒的设施,包括洗手池、水龙头、流动水、清洁剂、干手用品、手消毒剂等

六、重点部门、部位医院感染控制

重点部门: 门诊、急诊、治疗室、换药室、普通病房、母婴同室与婴儿洗澡间、产房、新生儿病房、感染疾病科、手术室、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位:医院内肺炎、手术部位、导管相关血流、导管相关尿路感染与预防

七、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分类处置

一、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

二、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三、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四、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五、化学性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批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应当交由环保部门确定的专门机构处置;

六、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七、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八、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九、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八、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职业防护

(一)医院工作人员要着装整齐,接触不同传染病人要根据传染途径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二)空气消毒:治疗室、换药室、新生儿是及重症监护室每日空气消毒两次,普通病房每周消毒一次,手术室、产房另行规定。特殊情况随时消毒。空气消毒方法如下:

1、病人无法转移(有人)的房间,使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

2、使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消毒:用照射强度不低于70uw/ cm2紫外线灯照射至于30分钟,照射时人不得在室内

3、过氧乙酸熏蒸消毒:将0.5~1.0%的过氧乙酸溶液加热蒸发,在60-80%相对湿度、室温条件下关闭门窗熏蒸2小时。用量按1g/m3 计算。消毒时室内不得有人。

(三)各种表面消毒:

1、地面和墙面:无明显污染的地面用自来水湿式拖地1~2次/日,被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物的地面和墙面用浓度为500mg~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表面使充分作用于约5-10分钟后清理干净。被烈性传染病或特殊感染病原菌污染后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作用30分钟后清理干净。

2、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无污染时以清洁湿抹布抹洗,2次/日。被服原菌或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物时按污染地面消毒方法及时处理。

3、急诊抢救是及平车、轮椅、诊察床等每日以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1次,如被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消毒处理。

4、病历夹、门把手、水龙头、门窗、洗手池、卫生间、便池:每天用清洁水擦拭抹刷洗处理,保持清洁。当被污染时,按污染地面消毒方法处理。

5、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次,被污染时立即更换。床垫、枕芯、毛毯、棉被在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须作终末消毒。可用床单位消毒器消毒。

(四)医务人员手消毒:

1、进行各种治疗、造作前:用肥皂或皂液在流动水下洗手,手被污染后先用皂液或皂液流动水洗净,在使用手消毒液消毒双手。接连进行各种治疗和操作时,每接触一个病人后都应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液搓擦2分钟。

2、接触传染病病人后手的消毒。

为特殊传染病人检查、治疗、护理前、要带手套,每接触一个病人要更换一付手套、操作结束后按规定程序脱下手套,流动水洗手。

双手直接接触病人和他们的污物后,用快速手消毒剂搓擦2分钟,然后皂液流动水冲洗。

3、解除污染物品、微生物实验室操作前带手套,操作结束后脱下手套洗手。手直接接触污物后将手用手消毒也搓擦2分钟,进行皂液流动水冲洗干净。

4、进行创伤换药、腰穿等无菌操作时,先肥皂流水洗手,戴无菌手套,操作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规则。

(五)一般诊疗用品的消毒:

1、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要达到100%,无菌物品均要写灭菌有效期,有灭菌指示带,有效期为7天,无菌棉签、棉球、纱布等极其容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2、接触未破损皮肤黏膜的物品(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如被污染随时清洁,袖带被血液、体液污染时用含有效氯250mg/L~5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听诊器先清洁,后用75%的乙醇或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净,擦干、干燥保存备用。

3、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氧气面罩、螺纹管、麻醉口罩、减压器、吸引器、引流器、引流瓶等清洁,后消毒,耐高温的进行高压灭菌,不耐高温的用含有效氯500mg/L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干燥密闭保存备用。

4、朊毒体感染病人用后的器械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执行。

推荐使用:(1)中度危险物品或低度危险物品先浸泡在含有1mol/l氢氧化钠溶液60min ,然后121℃压力蒸汽灭菌器中灭菌30分钟;之后清洁,在清水中漂洗;用常规灭菌消毒。

(2)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器132℃、至少30分钟,之后清洗并用常规法灭菌

(3)采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134℃、18分钟,之后清洗并用常规法灭菌。

5、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病人用后的器械,应先用污染的处理程序2000mg/l,浸泡30min之后清洗并用常规法灭菌。

(六)消毒用碘酊、碘伏、优乐碘及酒精注明浓度,酒精每天更换,碘伏等使用时间不超过72小时。瓶子加盖,并每周灭菌2次。

(七)每日监测使用中消毒液的有效浓度,记录,低于有效浓度立即更换。

(八)治疗、换药室区分污染区和清洁区,无菌物品按特殊要求与一般物品分开放置。

(九)污物的处理:按照我院《医院废物管理办法》中有关规定执行。

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飞沫,空气隔离,是预防医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九、传染病的分类

传染病分三类39种 甲类2小时上报、乙类和丙类24小时上报

1、甲类传染病2种、包括:鼠疫、霍乱,为强制管理传染病。

2、乙类传染病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这四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3、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相关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