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手机站

登录/注册

护士职业安全危险因素

2014-12-05 16:52 来源:医学教育网

护士职业安全危险因素

1急诊科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物理因素

1.1.1针刺伤

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自1981年有学者首次报道污染针头的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以来,针刺伤与锐器伤已成为目前临床医务人员主要的职业伤害[1].有研究报道医务人员职业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19倍[2],并且80%归因于针刺伤。有调查发现,2008年有80.6%~88.9%的护理人员均受到不同频率的针刺伤,年人均被刺伤率2.8~3.5次。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对针刺伤后感染的前瞻性研究进行分析后得出,1次被HIV或HCV污染的针刺伤引起的HIV、HCV感染的可能性分别为0.3%~0.5%、4%~10%,而易感人群发生1次HBV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的机会为6%~30%.

1.1.2电离辐射损伤

急诊科的辐射多来源于床旁X线机和心电监护仪,对护士身心易造成损害。大剂量的照射将引起大范围的细胞死亡。在小剂量的照射下,人体或部分被照器官能存活下来,但是最终导致癌症发病率大大增加。对于人体,大剂量的辐射能引起急性放射病,如大面积出血,细菌感染,贫血,内分泌失调等;也可引起慢性放射性损伤,如皮肤损伤、造血障碍,白细胞减少、生育力受损等。另外,辐射还可以致癌和引起胎儿的死亡和畸形。

1.1.3非电离辐射

最常见的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微波等。如过量的紫外线引起光化学反应,可使人体机能发生一系列变化,尤其是对人体的皮肤、眼睛以及免疫系统等造成危害。

1.2化学因素

主要是消毒剂的危害。急诊科对环境和物品的消毒有极为严格的要求。空气及贵重物品的消毒灭菌常需要使用臭氧、甲醛、戊二醛等高效消毒灭菌剂。空气及贵重物品的消毒灭菌常需要使用臭氧、甲醛、戊二醛等高效消毒灭菌剂。甲醛是挥发性较强的消毒剂,其挥发的气体对人体的呼吸道、皮肤、眼睛等都有一定的影响。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浓度为1.0mg/m3即可刺激眼结膜、呼吸道黏膜而产生流泪、流涕,引起结膜炎、咽喉炎、哮喘、支气管炎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动物实验发现其具有致癌作用。2%碱性戊二醛可引起皮炎、过敏、结膜炎等。目前临床常用的含氯消毒剂作为一种高效、广谱消毒剂,在高浓度含氯消毒剂环境中,工作人员出现流泪、异物感、恶心、咳嗽等,应考虑氯气中毒。

1.3生物因素

近年来,由于AIDS的蔓延,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患病率明显提高,急诊科护士往往在患者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进行医疗活动,若不注意自身防护,很容易造成自身伤害。为患者侵倒痰液、引流液、采集标本等操作,都有感染的潜在危险。

2安全防护措施

2.1针刺伤的防护

护士首先应充分认识针刺伤的危害性,在进行各项操作时集中注意力,严格管理各种锐器,做到有效预防。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评定表明60%~80%的锐器伤是可以预防的[3].加强标准预防知识的学习。标准预防中明确规定在所有可能暴露于血液,体液的过程中应戴手套,每位急诊科护士都应该提高预防针刺伤的自觉性,把每一个针头都当成感染针头对待,纠正受伤后的侥幸心理。为昏迷、烦躁及其他不合作的病人穿刺时要有人在旁协助。抢救病人采用安全型留置针进行输液。一旦发生锐器伤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流动水进行冲洗伤口5~10min,用安尔碘消毒后包扎伤口,立即对受伤者及病人进行HBV、HCV、HIV抗体检测,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便于处理、备案、评估并跟踪监测。

2.2辐射的防护

在工作中尽可能的回避各种辐射危害,利用现有的防辐射用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过量辐射。如病人行床边CT或X线摄片时,若非病情需要,护士尽可能的暂时回避,确需陪护时,护士应穿铅衣或其他防护服。对进行紫外线照射的区域,应在照射结束后充分开窗通风换气后再进入进行操作。

2.3化学危险因素的防护

急诊科护士应充分熟悉并掌握消毒剂的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在配置消毒液的过程中佩戴口罩及橡胶手套,必要时也可佩戴眼罩,减少消毒剂与皮肤的直接接触,也避免消毒剂颗粒经呼吸道吸入。配置时尽量选择宽敞通风的空间,有条件的应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2.4生物危险因素的防护

首先,操作中佩戴手套可有效减少护士与血液、体液的接触,是控制血源性疾病传播最主要的措施之一;操作时,严格遵守并执行消毒隔离原则,可有效预防生物因素的危害,其次养成操作后及时洗手的良好习惯,CDC专家认为洗手和使用速效洗手液可减少疾病和微生物的传播;作为一名急诊科护士更应该加强预防接种,防患于未然医|学教|育网|整理。

3小结

急诊科作为急危重症病人相对集中的场所,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具有复杂、多变、不确定性,而护理人员对自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在我国,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可以说是一项空白[4].目前护士学校均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也无相应的教材[5].对在职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的深度、广度都不够。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如何安全防护正逐渐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患者在治疗中需要一个安全的就诊环境,护士也需要一个安全的操作环境进行工作。因此,应将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列入护士教育课程,列入岗前培训内容,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首位,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工作。护理安全文化是一种护理管理思路[6],医院管理层也要加大在职业安全方面的投入,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管理制度,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把职业危险因素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相关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