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知识

首页 > 口腔医学知识 > 其他 > 正文

口腔修复中牙槽骨处理

口腔修复中牙槽骨处理:

1.消除有碍的骨突

牙齿拔除后由于骨质的吸收不均,常可形成骨尖或骨突。若经过一段时间后仍不消退,且有压痛,或有明显倒凹,妨碍义齿摘戴时,应进行牙槽骨修整,一般在拔牙后1个月左右修整较好。 2.骨性隆突修整术

骨隆突系正常骨骼上的骨性隆起,组织学上与正常骨组织无区别。过大的骨隆突在义齿摘戴时,引起组织破溃疼痛,严重者义齿无法戴入使用。

修复前应有充分的估计和判断,及时施行修整术。骨隆突常发生在:①下颌前磨牙舌侧,一般双侧对称,也可为单侧,其大小不一,也称为下颌隆突;②腭中缝处,呈嵴状隆起,也称为腭隆突;③上颌结节,结节过度增生形成较大的骨性倒凹。对双侧上颌结节肥大的情况,常常只需修整一侧上颌结节,解决妨碍义齿就位的问题即可。

3.前庭沟加深术

牙槽嵴过度吸收致使义齿的固位差时,可施行前庭沟加深术。该手术通过改变黏膜及肌肉的附着位置(在上颌位置上移,在下颌位置下移),增加牙槽嵴的相对高度,从而增加义齿基托的伸展范围,扩大基托接触面积,达到增强义齿稳定性和固位力的作用。

4.牙槽嵴重建术

该手术是治疗无牙颌牙槽嵴严重吸收、萎缩的一种方法。20世纪60~70年代主要的重建方法为自体骨移植加高术,但由于移植骨不断地吸收及重建牙槽嵴形态不理想而逐渐被弃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材料羟基磷灰石颗粒增高或重建牙槽骨成为较好的骨组织替代材料。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