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云,乐至县蟠龙镇68岁,第四届感动资阳人物。王同云19岁开始行医,长期光脚行走在乡间小路上,治病救人守护着乡亲们的身体健康,是名副其实的“赤脚医生”。他先后获评2014年四川好人、2015年省十大最美志愿者、2015年全国十佳最美志愿者候选人等荣誉称号。他的足迹遍及乐至25个乡镇600多个村落,将濒临失传的民间文艺整理成册,形成百万字的文字资料,供后人传播和研究,是传承文化的“使者”。
王同云19岁便成了“娃娃医生”,背起药箱走村串户,为当地群众开处方看病。他看病很便宜,有时候还会施医赠药,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对于很多困难群众,王同云上门看病都只收药费,根本不收诊疗费,每次看病收费都不超过2角钱,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群众,他还自掏腰包给他们买药钱。没钱买鞋,王同云一直都是光着脚板出诊,脚后跟裂开的口子都放得进钥匙了。实际上一个人多收5分钱就可以买双鞋。但摸到病人粗糙的手,王彤云还是宁愿打光脚板,忍受脚后跟裂口的疼痛。
那时,前来找王同云看病的人特别多,很多当地人都把他称为“救命恩人”,以至于1982年王同云考起文化专干要离开村上时,很多村民都舍不得他离开。
王同云从小爱看书,对任何文字的东西都很好奇,总喜欢看个究竟,读个明白。在行医期间,他对坊间流传的很多故事又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促使他弃医从文,踏上了收集、整理、记录和研究乐至民间文化之路。这被一些不理解的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甚至说他“吃饱了不消化”。
外人的不理解并没有动摇王同云的信心和决心,他坚持把听到和看到的都认真记录整理出来。有一次他去给别人看病,在路过一道山沟的时候,听到对面山上石匠在唱歌,这歌唱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智慧”,有着一种特别的味道。激动的王同云立即放下药箱,摸出纸笔边学边唱边记。他的怪异举动引来了好奇群众的围观,甚至有人说他是“疯子”。
王同云现在如果晚上11点前不睡觉,之后就很难入睡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反而会越来越兴奋,这都是因为以前挑灯夜战养成的“习惯”。他喜欢白天收集晚上整理,煤油不够用,就用桐子和蓖麻子油代替。
在王同云家客厅一角的书柜里,放满了他收集撰写的草稿和书籍。目前,他正着手写一部20多万字的《乐至民间拾遗》(暂定名),补充和完善他这些年收集、整理的乐至民间文化艺术资料。王同云说:“民间文化就是散落的珍珠,很是珍贵,但不用线把它们串起来可能价值就淹没了,一旦串起来那就是珍珠项链,更加珍贵。”
几十年来,王同云多次深入乐至各个乡镇,足迹遍及农家小院和荒山野岭,整理、撰写的乐至民间文化和文艺的书籍、资料已达400多万字。王同民表示要用俗文、俗语来记录乐至的俗风、俗习、俗人、俗事,为后人研究本土文化提供一点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