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职称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药学初级士考试复习

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初级药士考试可能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供考生参考。

1.致敏阶段 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产生IgE.IgE以其Fc段与靶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eR结合。IgE一旦与靶细胞结合,机体即呈致敏状态,所以致敏阶段即指自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发机体产生IgE并结合到靶细胞上的过程。

2.激发阶段 是指相应过敏原再次进入已致敏机体,与已经结合在靶细胞上的IgE发生特异性反应,促使靶细胞脱颗粒、合成或释放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过程。并由此启动超敏反应的发生。当特异性抗原与靶细胞上两个以上的IgE分子结合,即可能介导桥联反应。继而FcεR受体聚集,通过三种机制调控细胞脱颗粒过程:①FcεR聚集可激活甲基转移酶,使膜磷脂甲基化,从而激活钙通道。②FcεR聚集可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促进细胞内贮存钙离子释放入胞浆。③FcεR聚集可通过G蛋白的作用激活磷脂酶C,后者水解二磷酸磷脂酰肌醇为三磷酸肌醇(IP3)和甘油二酯(DG),使细胞内贮存钙离子释放。上述过程引起胞内游离钙离子升高,促进细胞脱颗粒。

靶细胞表面IgE“桥联”是导致细胞激活并最后释放介质的关键。凡能使IgE受体桥联的任何一种刺激,均可作为活性介质释放的信号。细胞膜表面FcεR发生桥联后聚集,激活磷酯酰肌醇代谢途径使胞浆内Ca2+浓度升高,这是细胞脱颗粒的必要条件。

3.生物活性物质的效应作用 超敏反应的临床表现都是由介质的生理效应直接引起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至今已知参与超敏反应的活性介质有50种以上。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介质有两类,一类是在细胞颗粒内预先贮备的介质如组胺、激肽释放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另一类是细胞受刺激后新合成的介质如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这些介质共同作用可引起平滑肌收缩,粘液分泌,血压降低及组织损伤等。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药学职称-无忧实验班

学霸同款好课

1480

了解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