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导脏腑用药
以药物天然色味、不同性能与归经为依据,按五行属性来指导脏腑用药。即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
2.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
依据五行母子相及与相乘、相侮关系,五脏中一脏有病,可以传及其他四脏而发生传变。如肝有病可以影响到心、肺、脾、肾等脏,心、肺、脾、肾有病也可以影响肝脏。因此,临床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之外,还要依据其传变规律,治疗其他脏腑,以防止其传变。如肝气太过,或郁结或上逆,木亢则乘土,病将及脾胃,此时应在疏肝平肝的基础上预先培其脾气,使肝气得平,脾气得健,则肝病不得传于脾。如《难经·七十七难》所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3.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
有补母、泻子两个方面,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泻子,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具体治法有四种。
(1)滋水涵木法:滋补肝肾之阴,以涵敛潜制肝阳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虚,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偏亢之“水不涵木”证。临床可见头目眩晕,眼目干涩,颧红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等症。
(2)金水相生法:滋补肺肾阴虚的治法,又称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适用于肺阴虚不能布津以滋肾,或肾阴亏虚,不能上荣于肺,而致肺肾阴虚的病证。临床可见咳嗽气逆,干咳少痰或咳血,音哑,潮热盗汗,腰膝酸软,遗精,体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3)培土生金法:通过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治法,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胃气虚,生化减少,而致肺气失养的肺脾气虚证。临床可见久咳,痰多清稀,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症。
(4)益火补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火,在此是指命门之火,而非心火。益火,即补益命门之火,即温肾阳之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的脾肾阳虚证。临床可见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腹泻,完谷不化,或五更泄泻,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无力等症。
4.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
一是抑强,泻其乘侮之太过,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二是扶弱,补其乘侮之不及,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具体治法有四种。
(1)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和肝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具体应用时,对木旺乘土之证,以抑木为主,扶土为辅;对土虚木乘之证,以扶土为主,抑木为辅。
(2)培土制水法:健脾利水以制约水湿停聚的治法,又称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溢而致水肿胀满的证候。
(3)佐金平木法:滋肺阴、清肝火的治法,又称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不足,肝火上逆犯肺之证。若因肝火太盛,耗伤肺阴的肝火犯肺之证,又当清肝火为主,兼以滋肺降气。
(4)泻南补北法:泻心火、补肾水的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