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风暴眼:医师多点执业 医患能否双赢
2015-02-28 14:04 来源:医学教育网
“从老死一家,到多点执业,这对于医生来说,无疑是很大的进步。不过,多点执业只是中继,自由职业才是终点。改革的路仍旧漫长。另外,配套政策也需跟进,否则医生不敢也不愿多‘点’,文件也就剩看着美了。”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如是评价“多点执业”新政。
1月12日,国家卫计委在其官网上公布了《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国家层面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以促进优质医疗志愿平稳有序流动和科学配置,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意见》出台后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多点执业再次回到医改的风暴眼中。
多点执业是怎么回事
《意见》明确,多点执业是指医师于有效注册期内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医疗机构定期从事执业活动的行为,参加慈善或公益性巡回医疗、义诊、突发事件或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参与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算在内,外出会诊则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意见》要求,为推进医师合理流动,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放宽条件、简化程序,优化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环境,且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鼓励医师到基层、边远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
这是政策的一大转变。事实上,多点执业曾被严厉禁止。在2005年前,医师院外行医即使不吃官司,也不为道德所允许,是非常不光彩的事情。人们甚至给这种行为起了个小名:走穴。尽管如此,“走穴”之风依然甚嚣尘上。有的医生往往是周末最忙,一放假就飞往全国各地,有的院长迫不得已,去查寻医生们的飞行记录。
2005年,原卫生部为“促进医学交流与发展,提高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便群众就医,保护患者、医师、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颁布了一个暂行规定,称医师经所在机构批准可“外出会诊”。于是,封闭的大门开了一个缝隙。桌面下的事儿开始翻到桌面上来了。
2009年4月,新医改方案真正为“走穴”正名,称将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为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之后,北京、广东等地相继展开试点。
《意见》出台后,多点执业不仅不再为人诟病,甚至被赋予了重大使命。在国家卫计委对《意见》的解读中,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已经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部署”。
医生们得到解放了吗
“解放医生!”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认为《意见》的意义就在这4个字上。他指出,现在,医生自由执业已经成为国际主流模式,而我国的医生大部分却还束缚在单位的“笼子”里。从这个意义上说,多点执业有条件地赋予了医生自由。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熊先军。他认为,多点执业是还权于医师。“政府只需要将门槛、资质设定好,并保证医师遵照执行就行了,至于医师怎么执业、在哪儿行医,就让他自己说了算”。
方向上异议不多,执行起来却不易。庄一强提出,医师多点执业,院长、科主任肯定不高兴。有院长就跟我说,“我辛辛苦苦培养他,让他升职,给他发工资,为他买保险,甚至追悼会都是我给他开。嘿,你去别的地方干活儿,还让我心甘情愿,这不难为人吗?”何况,病人是医院的收入来源,医师他处出诊,势必影响本院的财路。这是动根本的大事。
不仅院长不高兴,医师也未必有热情。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认为,在医疗行业,品牌医院才能造就品牌医生,平台的重要性远胜于个人,像协和医院的医生江湖地位高,受人们尊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协和的牌子,难道他真的放弃自己的忠诚,不顾同事眼光,四处执业?!再者,就当下而言,编制的含金量是巨大的,还没有社会化,那怎么可能要求医生单兵突破呢?
他们的担忧并非无本之木。无论广东的试点,还是北京的探索,结果都表明多点执业叫好不叫座。
不过,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廖新波则要乐观些。他在微博中表示,对医生多点执业的认识之所以混乱,主要是没有一个开明、开放与开窍的思维,人们总是用单位人的思维思考社会人的问题。目前有些看似不可行的,需要我们努力推动!
看病难能缓解吗
不管是《意见》本身,还是对《意见》的解读,“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都高悬在上头。决策者明言,希望通过放宽条件、简化程序,优化政策环境,鼓励医师到基层、边远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
有些网友也甚为期待:多点执业后,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名医了吧?
于明德也认为,多点执业会增加竞争,患者有更多选择,医疗服务质量势必提高。患者将会依据医疗服务质量、价格,作出选择。这和其他商品市场的竞争道理是相通的。
不过,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则没那么肯定。他说,“我们当然希望医生去基层多点执业,基层缺好医生,他在那也有发展余地,可是,放宽后他是往上跑还是往下跑,能不能达到‘有序流动’,现在还不清楚。”
庄一强指出,当前医生的劳动强度已经很大。“他在本医院看80个病人,已经够呛了,甚至到了吃不上饭、上不了厕所的地步。不可能换一个地方执业,他就又能看80个病人,医生的精力是有限的,除非是这边少看,那边多看”。
还有一些细心的网友指出,《意见》说要引导医师去基层,去边远地区,去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可是,没有说怎么引导。那么谁会去这些地方多点执业呢?“大专家跟着银子跑,富人方便了,普通患者可能没得到好处。”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