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手机站

登录/注册

马长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2015-02-26 16:23 来源:医学教育网

马长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原北京中医学院中药系)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创建的中药高等教育院系之一,并于1985年成立了中药研究所,实行院所合一的管理体制。学院目前设有4个学术机构、12个教学机构、8个科研平台、6个科研中心以及学院综合办公室医学|教育网整理。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药学院已成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办学效益、特色与优势明显,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院。

中药分析教学团队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经验积累,形成了一支治学严谨、忠于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具有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老、中、青相结合的队伍。中药分析教学团队由四个课程组的20名教师组成,教师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助教2人,其中10人具有博士学位。团队教学工作量饱满,承担着中药学、制药工程和生物制药本科等专业系列主干课程及实验12门,研究生课程8门,总学时达2000学时以上。团队以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为核心搭建教学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自然形成了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实验室建设、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团队成员:

团队带头人:乔延江

团队骨干成员:马长华、孙毅坤、黄建梅、张玉杰、段天璇、张宏桂、刘斌、张桂燕、王耘

二、承担课程: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高等仪器分析、基础化学与检测技术、药物分析、体内药物分析、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制剂分析实验、中药成分分析、波谱学、中药信息学等课程。

三、教材建设:

团队成员参与编写多部教材。张宏桂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化学成分-波谱解析”;刘斌副教授编写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药制剂分析技术”、“中药制剂分析技术实验指导”、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中药制剂分析”以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药成分分析”;马长华教授主编21世纪高职高专教材“分析化学”;张桂燕副教授参与编写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制剂分析”等。

四、教学改革及成果:

团队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通过参加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项目“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农林医药类专业数理化基础课程的创新与实践”课题和承担多项校级教改课题,将以问题为导向、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引入中药分析的教学活动中。例如针对社会上反响热烈的“齐二药”事件,抓住核心质量问题作为案例与学生进行交流式的互动教学,“如何鉴别二甘醇”,“中药注射剂中溶剂的检测方法”,这些教学活动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又让学生体会到分析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医学|教育网整理。团队注重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和开发,课堂教学基本实现多媒体化,实验教学根据中药分析需要较多大型分析仪器的特点,一方面开发了配合实验教学的仪器使用课件,内容涵盖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和日常维护,用于实验教学及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查阅,受到学生广泛欢迎;另一方面初步构建基于网络技术的实验教学平台,利于学生在课后的巩固提高。近年顺应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课程的性质,合理设置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的比重。以上教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得到学生的认可,取得较高的教学评估分数,团队已发表教学教改论文8篇。

五、科研成果:

团队坚持教学与科研相互结合和促进,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国家支撑计划、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中医管理局、以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等人才项目四十多项,科研经费累计2200多万元。医学|教育网整理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校级成果奖4项,获授权专利7项。团队了解中药分析学科和中药行业现状,追踪本学科前沿,将科研最新成果及时更新到教学内容。团队5年来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实验120多人次,大学生课题3项。

相关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