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8年检验技士考试的考生们,你们一定十分想了解2018年检验士考试--《临床检验基础》重要考点,医学教育网凭着优质的师资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出2018年检验士考试--《临床检验基础》重要考点,具体如下,〖以下内容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1.血清与血浆的区别:离体后的血液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血液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血清与血浆的差别是: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
2.静脉采血止血带的结扎时间:止血带结扎时间应小于1min,如超过2min,大静脉血流受阻而使毛细血管内压增高,使分子质量<5000的物质逸入组织液,或缺氧引起血液成分的变化,使检查结果不可靠。
3.红细胞的计算公式:
(N: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
4.ICSH推荐的血红蛋白测定的参考方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
5.网织红细胞的分型:根据网织红细胞发育阶段分为4型,分别是:Ⅰ型(丝球型),红细胞充满网状物,见于骨髓。Ⅱ型(网型),红细胞网状物结构松散,见于骨髓。Ⅲ型(破网型),红细胞网状物结构稀少,呈不规则枝点状排列,见于外周血。Ⅳ型(点粒型):红细胞内为分散的、细颗粒、短丝状网状物,见于外周血。
6.白细胞计数的校正公式:
(Y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时,100个白细胞中有核红细胞的数量)
7.核左移和核右移的定义:
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5%)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则称为核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为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8.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的几种形态:
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大小相差悬殊)、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空泡(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D?hle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约1~2μm,亦可见于单核细胞)、退行性变(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核溶解等)。
9.异型淋巴细胞分为3型:
Ⅰ型(空泡型,浆细胞型):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核圆形、肾形、分叶状,常偏位。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胞质丰富,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
Ⅱ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个伪足。核形状及结构与Ⅰ型相同或更不规则,染色质较粗糙致密。胞质丰富。染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较深,一般无空泡,可有少数嗜天青颗粒。
Ⅲ型(幼稚型):胞体较大,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核仁。胞质深蓝色,可有少数空泡。
10.红细胞的常规ABO定型:
正向定型 |
反向定型 |
血型 |
抗A |
抗B |
抗AB |
A细胞 |
B细胞 |
O细胞 |
- |
- |
- |
+ |
+ |
- |
O |
+ |
- |
+ |
- |
+ |
- |
A |
- |
+ |
+ |
+ |
- |
- |
B |
+ |
+ |
+ |
- |
- |
- |
AB |
11.交叉配血法:主侧加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次侧加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观察两者是否出现凝集。
12.ABO血型鉴定的正反定型:
①正向定型:用已知抗体的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上未知的抗原。
②反向定型: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未知的抗体。
13.血液保存液常用种类:配方可分为:ACD(A,枸橼酸;C,枸橼酸三钠;D,葡萄糖)与CPD(C,枸橼酸三钠;P,磷酸盐;D,葡萄糖及枸橼酸)两大类保存液。在CPD中加腺嘌呤即为CPDA-1.
14.血液保存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①枸橼酸盐:是所有抗凝保存液中的基本抗凝物质。最常用的是枸橼酸三钠,除抗凝作用外,它还能阻止溶血的发生。
②枸橼酸:避免保存液中的葡萄糖在消毒中焦化。
③葡萄糖:是红细胞代谢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可延长红细胞保存时间,且防止溶血;并减慢细胞中有机磷的消失,防止红细胞储存损伤。
④腺嘌呤:可促进红细胞ATP合成,延长红细胞的保存期(达35d),并增强红细胞放氧功能。
⑤磷酸盐:提高保存液pH,延长红细胞的保存期。ACD液pH较低,对保存红细胞不利,只能保存21d,且放氧能力迅速下降。CPD保存液中加入腺嘌呤与磷酸,从而延长红细胞的生存期。
15.成分输血的优点:
①疗效高:将血液成分提纯、浓缩而得到高效价的制品。
②反应少:可减少输全血引起各种不良的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
③合理用血液成分:将全血分离制成不同的细胞及血浆蛋白成分,供不同目的应用。
④经济:既可节省宝贵的血液,又可减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16.尿标本保存常用的防腐剂:
①甲醛:又称福尔马林。对尿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的形态结构有较好的固定作用。
②甲苯:可在尿标本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阻止尿中化学成分与空气接触。常用于尿糖、尿蛋白等化学成分的定性或定量检查。
③麝香草酚:可抑制细菌生长,保存尿有形成分,用于尿显微镜检查、尿浓缩结核杆菌检查,以及化学成分保存。
④浓盐酸:用作定量测定尿17-羟、17-酮、肾上腺素、儿茶酚胺、Ca2+等标本防腐。
⑤冰乙酸:用于检测尿5-羟色胺、醛固酮等的尿防腐。
⑥戊二醛:用于尿沉淀物的固定和防腐。
17.多尿、少尿和无尿的定义:
①多尿指24h尿总量成人超过2500ml者,儿童超过3L者。
②少尿指24h尿量少于400ml.
③无尿指尿量<100ml/24h.
18.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的定义:
①肉眼血尿:当每升尿含血量达到或者超过1ml时,尿呈淡红色、洗肉水样,雾状或云雾状,外观混浊。
②镜下血尿:尿经离心沉淀镜检时发现红细胞数>3/HP.
19.尿三杯试验:如血尿以第一杯为主,多为尿道出血;以第三杯为主,多为膀胱出血;如三杯均有血尿,多见于肾脏或输尿管出血。
20.乳糜尿产生的机制:
①泌尿系淋巴管破裂:多因淋巴循环受阻,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逆流进入泌尿系统淋巴管,致使淋巴管内压不断增高而破裂,淋巴液进入尿中所致。
②深部淋巴管阻塞:乳糜液不能流入乳糜池,而逆流到泌尿系统淋巴管所致。
21.病理性尿气味:
新鲜排出的尿即有氨臭味,见于慢性膀胱炎、慢性尿潴留等。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腐臭味见于泌尿系感染或晚期膀胱癌患者。大蒜臭味见于有机磷中毒者。“老鼠尿”样臭味见于苯丙酮尿症。
22.镜下脓尿的定义:尿白细胞>5/HPF,称镜下脓尿。
23.管型形成的机制:
①尿蛋白质和T-H蛋白浓度增高。
②尿浓缩和肾小管内环境酸化。
③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24.常见生理性和病理性结晶生理性
生理性 |
病理性 |
草酸盐结晶 |
胱氨酸结晶 |
尿酸结晶 |
胆红素结晶 |
非晶形尿酸结晶 |
酪氨酸结晶 |
马尿酸结晶体 |
亮氨酸 |
磷酸盐类结晶 |
胆固醇结晶 |
碳酸钙结晶 |
磺胺类结晶 |
碳酸铵结晶 |
含铁血黄素 |
25.蛋白尿的定义:当尿液中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即称为蛋白尿。
26.尿酮体是尿液中乙酰乙酸(占20%)、β-羟丁酸(占78%)及丙酮(占2%)的总称。
27.粪便颜色改变及可能的原因颜色
颜色 |
可能的原因 |
鲜红色 |
肠道下段出血,如痔疮、肛裂、直肠癌等 |
暗红色(果酱色) |
阿米巴痢疾 |
白色或灰白色 |
胆道梗阻、钡餐造影 |
绿色 |
乳儿的粪便中因含胆绿素而呈现绿色 |
黑色或柏油色 |
上消化道出血、服(食)用铁剂、动物血、活性炭及某些中药 |
28.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
适应证 |
禁忌证 |
有脑膜刺激征者 |
颅内高压者 |
可疑颅内出血者、脑膜白血病和肿瘤颅内转移者 |
颅后窝占位性病变者 |
原因不明的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者 |
处于休克、全身衰竭状态者 |
脱髓鞘疾病者 |
穿刺局部有化脓性感染者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椎管内给药治疗、麻醉和椎管造影者 |
|
29.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项目
项目 |
漏出液 |
渗出液 |
病因 |
非炎症性 |
炎症性、外伤、肿瘤或理化刺激 |
颜色 |
淡黄色 |
黄色、红色、乳白色 |
透明度 |
清晰透明或琥珀色样 |
混浊或乳糜样 |
比密 |
<1.015 |
>1.018 |
凝固性 |
不易凝固 |
易凝固 |
Rivalta试验 |
阴性 |
阳性 |
蛋白质定量(g/L) |
<25 |
>30 |
积液蛋白/血清蛋白 |
<0.5 |
>0.5 |
葡萄糖(mmol/L) |
接近血糖 |
<3.33 |
乳酸脱氢酶(LD,U/L) |
<200 |
>200 |
积液LD/血清LD |
<0.6 |
>0.6 |
细胞总数(×106/L) |
<100 |
>500 |
有核细胞分类 |
淋巴细胞为主,可见间皮细胞 |
炎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慢性炎症或恶性积液以淋巴细胞为主 |
细菌 |
无 |
有 |
pH |
>7.3 |
<7.3 |
30.卵磷脂小体的定义及其临床意义:
卵磷脂小体为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多大于血小板,小于红细胞,折光性强。正常前列腺液涂片中数量较多,分布均匀。
前列腺炎时数量常减少或消失,分布不均,有成簇分布现象。
31.阴道清洁度判断标准清洁度:
清洁度 |
杆菌 |
上皮细胞 |
白(脓)细胞(个/HP) |
球菌 |
临床意义 |
Ⅰ |
++++ |
++++ |
0~5 |
- |
正常 |
Ⅱ |
++ |
++ |
5~15 |
- |
正常 |
Ⅲ |
- |
- |
15~30 |
++ |
提示炎症 |
Ⅳ |
- |
- |
>30 |
++++ |
严重阴道炎 |
32.阴道分泌物异常的临床意义:
①大量无色透明黏白带:常见于应用雌激素药物后及卵巢颗粒细胞瘤。
②脓性白带:黄色有臭味,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见于慢性宫颈炎、老年性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宫腔积脓、阴道异物等;黄色泡沫状脓性白带,常见于滴虫性阴道炎。
③豆腐渣样白带:常见于真菌性阴道炎。
④血性白带:有特殊臭味。见于宫颈癌、宫颈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慢性重度宫颈炎以及使用宫内节育器的副作用等。
33.羊水的外观及出现异常的临床意义:
(1)正常:妊娠早期羊水为无色透明或淡黄色液体,妊娠晚期略显混浊。
(2)异常:①胎儿窘迫时,羊水中因混有胎粪而呈黄绿色或深绿色;②母儿血型不合时,羊水中因含有大量胆红素而成为金黄色;③羊膜腔内明显感染时,羊水呈脓性混浊且有臭味;④胎盘功能减退或过期妊娠,羊水为黄色、黏稠且能拉丝。
34.检查胎儿肺成熟度的试验:羊水泡沫试验、羊水吸光度测定以及卵磷脂/鞘磷脂(L/S)测定。
35.检查胎儿肾成熟度的试验:肌酐测定和葡萄糖测定。
36.肿胀性退变和固缩性退变:
①肿胀性退变表现为胞体肿胀,约增大2~3倍,细胞边界不清楚;胞质内出现液化空泡,有时可将细胞核挤压至一边;细胞核表现为肿胀变大,染色质颗粒模糊不清。最后胞膜破裂,胞质完全溶解消失,剩下肿胀的淡蓝色裸核,直至逐渐核溶解消失。
②固缩性退变表现为整个细胞变小而皱缩变形;胞质染成深红色;细胞核染色质致密着深蓝色,最后细胞核破裂为碎片或溶解成淡染的核阴影,称影细胞。
表层鳞状上皮常表现为固缩性退变;中、底层细胞常表现为肿胀性退变。
37.因淋巴细胞核染色清晰,大小较一致,故常作为同一涂片中测量其他细胞大小的“标尺”。
38.尿干化学分析检查与显微镜检查结果的比较:
(1)白细胞:①分析仪法(+),镜检法(-):可能的解释为尿液在膀胱贮存时间过长或其他原因致使白细胞破坏。②分析仪法(-),镜检法(+):多发生在尿液中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为主时,应以显微镜检查结果为准。
(2)红细胞:①分析仪法(+),镜检法(-):可由于尿液中红细胞常被破坏而释放出血红蛋白,或某些患者尿液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肌红蛋白或菌尿,引起红细胞干化学法测定结果的假阳性。②分析仪法(-),镜检法(+):可发生在尿液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100mg/L)或试带失效时。
39.皮肤采血法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采集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
40.常用抗凝剂和使用方法:
(1)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常用有钠盐或钾盐,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
EDTA盐对血细胞形态、血小板计数影响很小,适用于血液学检查,尤其是血小板计数。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建议,CBC抗凝剂用EDTA-K2·2H2O,量为1.5~2.2mg/ml血液。不适于凝血检查、血小板功能试验。
(2)草酸盐:常用有草酸钠、草酸钾、草酸铵,溶解后解离的草酸根离子能与样本中钙离子形成草酸钙沉淀,使Ca2+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草酸盐不适于凝血检查。
双草酸盐抗凝剂:草酸钾可使红细胞体积缩小,草酸铵则可使红细胞胀大,两者按适当比例混合,恰好不影响红细胞形态和体积,可用于血细胞比容、CBC、网织红细胞计数等项目检查。双草酸盐抗凝剂可使血小板聚集、影响白细胞形态,不适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
(3)肝素:加强抗凝血酶(AT)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作用,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并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肝素是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的理想抗凝剂。但肝素可引起白细胞聚集,瑞氏染色后产生蓝色背景,不适于CBC、细胞形态学检查。
(4)枸橼酸盐:常用有枸橼酸钠,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形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枸橼酸钠与血液的抗凝比例为1:9或1:4.适用于红细胞沉降率、凝血检查,是输血保养液的成分。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